• 方法论意识与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作为对研究方法的反思,方法论意识能从宏观层面导引科研进展的方向。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研究中国传统美学、阐释中华美学精神,使其有效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要求理论工作者在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话语等方面具有一种自觉的学科研究方法论意识。2019-12-19
  • 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沉船、港口与贸易品,是考古学家解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金钥匙。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沉船考古成果尤其令人瞩目,出人意料的水下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著名者如广东川岛海域的“南海一号”(南宋时期)、韩国新安沉船(元代)和印尼的“黑石号”沉船(晚唐)等,这些水下考古新成果,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篇章。2019-12-18
  • 深入挖掘与充分借鉴长城文化长城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既是中华文明内部各区域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彼此交流的历史见证,又是民族融合、文化共生的强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2019-12-13
  • 华夷同风——渐趋一体的辽代农牧交融在中国历史上,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强盛一时,与农耕地区的五代、北宋等王朝长期对峙达两百余年,这得益于其独特的治国理念。《辽史·百官志》云:“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2019-12-05
  • 重视传统茶学和农业技术的研究利用大力发展茶产业,建成茶产业强省,是当下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重头戏。在这出戏中,研究和利用传统的茶学和农业技术,以促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贵州茶产业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12-04
  • 汉武帝治理黄河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孕育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大禹治水”到“勘定九州”,虽有传说的成分,但大多反映出以农耕为根基的文明发展演进的主体形态;据《史记·河渠书》所载,夏、商、周三代对黄河的治理,除较小规模灌溉农田,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防水患以保护脆弱的农业生产;至春秋战国,在重视耕战的大背景下,伴随生...2019-12-01
  • 最前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