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是把农民变市民的关键之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说。截至目前,该安置点累计搬迁入住18379人。为保障搬迁户有活干,除推荐到他们铜仁市区务工之外,社区还设立了公益岗位,建立了“扶贫微工厂”。
万山区旺家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微工厂”。新华网 刘咸吟 摄
53岁的李廷娥正是“扶贫微工厂”内“巾帼锦绣坊”的一名女工。今年2月她一家老小从铜仁市思南县杨家坳乡搬来。对于曾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李廷娥来说,换新房又有活干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老家时,只能呆在家里,守着残疾补助和低保过日子,无法挣钱。而在这里,只要不懒,就会有工作。”她说。
和李廷娥一样做上“绣娘”的另一个女工文玲又有些不一样。用文玲的话来说,29岁,其实在哪她都能找到工作,但旺家花园是她的港湾。“终于不用再带着两个孩子四处搬家了,家稳下来,心就稳下来了。”她说。在搬来之前,她一直单独带着两个孩子在外务工,找工作的标准只是老板能允许带上孩子。8年,他们搬家10次。
7月7日,“巾帼锦绣坊”内正在绣花的李廷娥。新华网 刘咸吟 摄
在这个“巾帼锦绣坊”里,李廷娥和文玲这样的女工每月除保底工资1200元之外,每绣一朵花还能有50元的提成。家定下来,收入定下来,心也不再漂泊无依。
罗焕楠说:“不是他们不勤奋,而是大山困住了他们的生路。”对于56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安景绪来说,也正是如此。“从知道要搬迁之后,我就想要做点什么生意。离开大山,我们定能再找出路。”安景绪说。
7月7日,“巾帼锦绣坊”内正在绣花的女工。新华网 刘咸吟 摄
2018年9月,安景绪一家搬来安置点。作为最早的一批住户,安景绪察觉到安置点内没有超市,买东西要去外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申请到贴息贷款、场租补贴,夫妻俩租起门面开起超市,生意越做越好。在外打工多年的儿子安东尼也回到家,不再背井离乡讨生活。
目前,安置点内的18379人中,已有5000余人在本地就业。“社区安排了14个就业协管员,每月走访登记,确保每家每户始终有经济来源。”罗焕楠说。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