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办好思政课】用扎实的课堂教学推动思政课质量升级
来源: 李斌 发布日期:2019-07-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给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改进和创新发展的方向。这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长见识、完善人格、树立信仰。为讲好思政课,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坚定立场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更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本身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因此,我们在注重其体系化知识传递的同时,更应该始终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出发去思考和解答现实问题,突出政治性。要善于辨别和辨析理论与现实中的认识误区和解释难点,敢于直面各种错误思潮,敢于纠正各种错误观点,既坚定立场,又以理服人。要突出理论知识中的立场及价值要素,避免理论教学陷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要通过课堂集中教学、课后个别谈话、学生自我教育、基层党团活动等方式,将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贯穿在思政课教育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吃透理论来讲。马克思主义始终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我们必须吃透理论,充分把握理论的内在逻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说服人。为此,我们要坚持并完善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系统性地阅读原著和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常性地开展学习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及时将理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即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实现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联系实际来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应坚持的一大原则。这要求我们要持续关注现实问题,关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照社会民生,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新鲜案例的思考和研究,要从全国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收集典型事例,整合成为经典教学案例,在各门课程中建立体现“代表性、典型性、精准性、时效性、说服力”的教学案例库,并通过集体备课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解读,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感染力和影响力。

  针对问题来讲。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关注度较高,思维活跃,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研究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其中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全面弄清并掌握现实问题。要探索适合思政课的“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并导向理论认知,学生及时反馈并适时开展深入讨论,最终达到既解答问题又传递知识,同时形成理论和实践认同的目的。同时,要将课堂问题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

  贴近学生来讲。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学情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思政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不同民族、来自不同地域和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其认知和认同特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成长背景,特别要研究其在理论课中的认知认同规律,分析其特殊性,多运用学生有切身感知的事例,让学生讲述家乡各地在诸如改革发展、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吸引其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不仅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也使学生从中实现自我教育。

  带着情感来讲。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开展教学,以党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教育人,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感染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激励人,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思政课教师要练就“情感化人”的本领,联系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前途命运,既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讲清楚我国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又以关照个人的方式,在设身处地的情景设置中讲清楚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以此打动学生,实现情感认同。

  以身作则来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常常是因为喜爱老师而喜欢上思政课,教师品行端正、言行一致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日常行为中以身作则地引导、教育、感染学生。为此,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探索思政课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机制,制度化和经常性地开展师德教育、教学反思、言行反思,使思政课教师群体成为师德建设的表率、以身作则的典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知真信,达到育人目的。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