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米其林又怎样?中国餐厅可能并不需要
来源: 李尔静 发布日期:2019-07-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豆瓣上的一个帖子引发了唇枪舌战——“中国人再怎么贬低米其林,但事实是,中国一个拿得出的厨师都没有。”不少网友也跟帖支持,纷纷开始“指点”中国餐厅难以进入米其林指南的原因。

  饮食是文化在土地上的烙印。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每一味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比如,四川人吃辣的习惯,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由于四川盆地闷热潮湿,人们便以除湿的辛辣调料作为饮食的辅料,再加上四川又是花椒的重要产地,久而久之,便发展出了以辛辣为主的川菜系。

  再比如,精雕细琢、匠心独运的苏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之后,经过隋唐盛世,江浙一带成为了繁华的代表。“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的商贾名流聚集于江浙,苏菜的风格也就愈臻精细,宛如艺术品。可以说,地方菜就是地方文化的合成品,里面不仅包含着“乡情”,还蕴藏着历史人文。

  与中国的菜系一样,米其林指南也是在欧洲饮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标准。虽然,现在米其林指南的目光已经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了全世界,但从具体标准看,比如奢华的传统风格、食物和美酒的搭配以及服务、摆盘等要求,还是充满着浓浓的欧洲文化气息。

  网友们想把中国餐厅送进米其林的心情,并不难理解,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菜得到更多的认可。只是,明知中国菜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与米其林标准严重不合适,还要削足适履,就显得不太理智了。

  少了米其林指南的认可,并不妨碍中国菜享誉世界。“舌尖上的中国”早已漂洋过海,征服了世界的胃口。这样看来,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可能并不太需要那件听上去很“高级”的外衣。

  随着世界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总会孕生出不同的“标准”。同样是餐饮,欧洲可能比较重视奢华,而中国则更看重“家”的味道。团圆之夜,围着圆桌,其乐融融地诉说家常;漂泊在外,品一碗饱含“家乡味道”的热汤,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深嵌在食物之中的意义与情怀。读懂自己文化的内涵,可能也就不会因为“不一样”,而怀疑自己文化的价值了。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