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免费种大棚 脱贫有奔头
来源:新华社 柴海亮、刘懿德 发布日期:2019-07-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天刚亮,唐瑞霞已经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两棚黄瓜刚刚开花,她像照顾孩子似的每天都“泡”在这里,精心侍弄……随着太阳升起,大棚里越来越闷热,唐瑞霞脸上的汗珠不时掉落在地上。“种大棚让我脱了贫,日子有了希望,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唐瑞霞抹了把汗笑着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光彩事业社会扶贫产业园里,一个一个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就是贫困户眼中的“金山银山”。

  负责产业园运营的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敏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园区陆续给12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个面积1.7亩的温室大棚,租金由政府补贴9000元、企业减免9000元,贫困户免费种植两年,企业还提供种、产、销和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这些贫困户不仅全部脱贫,有的贫困户还买下了大棚,大多数贫困户从种一个大棚发展到种两个大棚。

  47岁的临河区城关镇贫困户唐瑞霞,就是在两年免费种植期满后,花8万元买下了一个大棚,因为是贫困户,享受了2万元的优惠。

  “有了这个棚,我的生活就像有了可依靠的大山。”唐瑞霞说,“种一个棚,一年的纯收入少则三五万元,多则上10万元,经济效益是种地的10倍以上。”

  与现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同,唐瑞霞曾一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前几年她的丈夫患病去世,欠下几十万元外债,儿子又在上大学。2016年,唐瑞霞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让她重拾生活希望。

  临河区副区长蔺晓东说,为了让贫困户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政府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采取了多种产业扶贫项目,种植温室大棚只是脱贫效果凸显的项目之一。

  与唐瑞霞一样通过种大棚脱贫的还有48岁的范红娣。今年初,范红娣买下一个大棚,又承包了一个大棚。

  “种一个是种,种两个也是种,只要不怕吃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范红娣几乎每天都吃住在蔬菜大棚里,即使是春节,她依旧在大棚里忙碌。“种了两年大棚,纯收入6万多元,我不仅脱了贫,学到技术,关键是我重新有了对生活的信心!”

  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欠了不少债,又要拉扯两个孩子,范红娣四处打工奔忙,辛苦劳累一年又一年,生活一直未有太大起色。

  “现在,我也是半个黄瓜种植专家了,一些病虫害我自己都会处理。”范红娣骄傲地对记者说。

  临河区扶贫办主任徐创军说,通过蔬菜大棚产业扶贫项目,既让贫困户脱贫,又让他们掌握种植技术,通过后续承包或购棚经营,实现了脱贫产业的可持续性、脱贫效果的稳定性。

(编辑:李鹏臻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