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解忧 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经济日报 陈发明 发布日期:2019-07-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小学生“弹性离校”制度为家长松绑,市医院专家进驻社区、乡村“健康小屋”缓解基层看病难,机动车“借道左转”减轻交通拥堵……笔者近日在河北邯郸市走访时发现,为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当地近年来探索实施了不少好办法。

  笔者注意到,这些获得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金点子”,有的是邯郸市首开先河,边探索边完善,最终形成一套成熟机制;有的是借鉴他山之石,在模仿中创新。无论是自家独创还是学习引进,邯郸这些成效明显的做法固然值得点赞,但更需要关注的是当地党政部门为民解忧的态度和决心。

  为民解忧,要有耐心。很多民生领域的难题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有的地方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或缺乏信心,畏难不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或出于功利心,急于求成,总想着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一蹴而就。无论哪种心态,没了耐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为民解忧,要有仁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共产党人更是以公仆之心为民谋福利。在遇到实际难题时,只有秉持“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情怀,才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没有仁者之心难行仁者之政。以邯郸市为例,弹性离校、健康小屋等措施,受益的是普通群众,但背后是广大干部、教师、医生等群体在工作时间之外更多的付出。

  为民解忧,更要细心。任何难题的形成都有其本源,找准了前因后果,解决问题就有规律可循、有办法可想。比如,很多城市都遭遇了堵车难题,在道路条件不变、车辆保有量增加的情况下,只能从管理模式上找出路。邯郸“借道左转”的法子,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堵车,但至少可以通过改善车辆通行条件的方式大幅度缓解交通压力。这个好办法的诞生,就离不开当地交警部门的细心观察和精心设计。

  民生难题,难就难在纷繁复杂、点多面广,涉及衣食住行、看病上学、就业养老等方方面面,解决起来也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离不开资金投入,也少不了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地方党政部门用为民谋福利的初心,化解老百姓的忧心。用干部的责任感换来群众的获得感,很多地方的先进做法印证了一个道理:为民解忧,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做不做。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