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方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政治立场。在西藏,无论革命建设还是发展稳定,我们党始终立足人民群众的坚实基础之上。
■在西藏工作中,如何全面认识西藏的实际,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强调共性时不能忽视 个性,在强调个性时也不要忽视共性。
■做西藏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方法,需要根据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时度势,因时而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抓住事物的内在逻辑,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机制。
历史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贯穿我们正确认识和推进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方略策略、决策政策的各个层面。深刻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增强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西藏的长足发展与长治久安。
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从慎重稳进到治边稳藏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提供根本保证,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邓小平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西藏工作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
慎重稳进与西藏社会形态的伟大跨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改变西藏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是西藏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2月4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指出:“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需要稳步前进,不能操之过急。”7月4日,刘少奇指出,未解放的地区中“西藏问题需用政治方式而不能用战争方式去解决”。这是迄今所知的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最早决策。面对7月8日发生的“驱汉事件”,毛泽东和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运筹解放西藏。8月6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请在解放兰州时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为解决西藏问题作准备。9月2日,新华社受权发表《决不容许外国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领土——西藏》社论。从“西藏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形势判断出发,毛泽东和党中央审时度势地作出以“政治的”“不流血的”方式解放西藏。1951年5月23日,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当天,毛泽东就对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交代: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1952年4月,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把慎重稳进提高到西藏工作方针的高度。
“关键是怎样才能使西藏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提出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重大方针;改革开放后,他在发展西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并提出检验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在西藏衡量民族政策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邓小平时刻关注着西藏的社会稳定,在对待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1979年3月,邓小平严正指出,“有人想把西藏从中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我看他们没有这个本事”。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方法日臻成熟。1989年10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强调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两件大事,即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发展经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研究西藏工作,确定了西藏在全国所处的战略地位,提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西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做到认识与行动统一,当前与长远统一,治标与治本并举,稳定与发展共进,在确保长治久安上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析判断西藏工作中的“两个矛盾”和阶段性特征,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民生改善、 生态保护的关系”。
“治边稳藏”是进入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总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西藏的特殊性,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注重顶层设计,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的经营治理提升到治边稳藏的战略层面,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论述,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立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指明了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一切为了西藏人民:从经营治理到富民兴藏
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恩格斯在1880年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历史使命,就在于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被奴役和被压迫的生存境况,实现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方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政治立场。无论西藏革命建设还是发展稳定,我们党始终立足人民群众的坚实基础之上,植根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指出:“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之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他在1952年10月第一次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又指出:“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稳定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和进藏人民解放军是“为西藏民族谋福利”。提出“一面进军,一面筑路”,1954年12月,川(康)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到拉萨。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完成民主改革的伟大任务。1961年4月,《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决定今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第一项就是“集中力量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人们生活”。休养生息阶段。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对西藏实行休养生息的方针,在政策上给予西藏一系列特殊照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巨大支持,给西藏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以有力扶持,增强了西藏经济竞争的实力和经济的自身活力。促进发展阶段。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四大方面的政策,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投资建设43个项目。中央提出“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受到西藏农牧民的热烈欢迎。加快发展阶段。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新时期“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明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西藏发展”,投资建设62项重点建设工程。跨越式发展阶段。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投资建设118个项目;2005年出台40条优惠政策;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长足发展阶段。在西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突出富民兴藏民生导向,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狠抓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西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从认识西藏到治藏方略
人类理性当然能够认识规律,如果否认这一点,就是纯粹的不可知论。但客观情况庞杂多样、变化多端,人类理性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而艰难的过程。在西藏工作中,如何全面认识西藏的实际,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强调共性时不能忽视个性,在强调个性时也不要忽视共性。毛泽东指出:“团结起来,按照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工作。”邓小平一贯强调: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特殊困难,加大中央投入力度、采取特殊扶持政策是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西藏发展稳定问题时,十分重视西藏的区情特点。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始终要求,党的一切方针政策要从西藏实际出发。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认识西藏特点和区情却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否定“左”倾错误、纠正忽视西藏工作的特殊性的倾向时,没有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认识西藏,而是就西藏问题讨论西藏问题。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的一个议题是对西藏问题进行再认识,虽然就提出认识西藏的问题要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两个环节上来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加以把握,而把西藏出现的问题与内地等同看待。1987年9月,拉萨发生以分裂祖国为目的的骚乱事件,其后又发生多起骚乱事件。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总结概括西藏工作五条基本经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的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即六条基本经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概括总结西藏工作七条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6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党的治藏方略。”集中体现了把西藏工作奠基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使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成为指导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工作规律性的把握日臻完善。党的治藏方略是对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方法的持续探索和实践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把治国、治边、治藏有机统一起来,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治边稳边、治藏兴藏的规律进行高度凝炼和概括,完全符合时代特征、中国国情、西藏区情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党的治藏方略的提出为标志,正在开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治边、治藏兴藏的新局面。
持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治边稳藏方式方法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哲学依据,即唯物论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所以是彻底的,是因为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真正统一。正是基于对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本质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和方法,这就需要根据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涉藏国际斗争、反分裂斗争、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挑战三个层面阐述判断了存在的深层矛盾和重大问题,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依然是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深刻认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立足西藏区情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找准定位,以分析西藏的深层矛盾和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和问题导向,正确处理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辩证关系,梳理揭示出做好西藏工作所蕴含的“问题—矛盾—化解—打开工作局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机制。
走出一条有借鉴意义的西藏长治久安之路。不断增强做好西藏工作“四个意识”的政治标准:强调民族地区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政治意识;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仅西藏和四省藏区要有,全党全国都要有的大局意识;强调在西藏“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首位,各级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核心意识;强调“在涉及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是寸步不让的”看齐意识。牢牢把握做好西藏工作的科学方法:把握“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能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归根结底要看我们的内功”这个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内功练好了、基础打好了,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就可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把握中央地方、内政外交、发展稳定、民族宗教、党的建设等方面统筹规划、综合发力的系统规律;把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繁荣发展的历史规律。
用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这一根本方法推进西藏长足发展。自治区党委坚持把深入学习、用心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作为汲取营养、提高本领的重要途径,作为武装头脑、做好工作的强大武器,作为增强全局意识、驾驭复杂局面的根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就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涉及投资、项目、民生、脱贫、产业、改革、生态和干部队伍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上通天线又下接地气,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顺应了全区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两点论”“重点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基础又着眼于破解主要矛盾利长远,既注重总体谋划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既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又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实践充分证明,这“十三对关系”从现实前瞻长远、从局部把握全局、从现象透视本质,抓住了西藏工作的关键,突出了重点、破解了难题,是做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根本方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当前,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生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大提升,生态持续良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巩固,群众“我要稳定”的愿望更加强烈,西藏总体形势良好。
(作者为课题主持人史云峰,系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牛锐)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