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秦皇岛残障儿童电影周”于9月25日至28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行。本届电影周以“携手残障儿童,感受生命热度”为主题,汇聚地方政府、影视编剧、制片人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各方力量,在残障儿童与社会公众之间搭建一座无形的桥梁,让公众看到这个群体,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关心和关怀。
电影周期间,金棕榈影院集中展映了10部优秀残障儿童题材影片:讲述自闭症儿童的《喜禾》,讲述聋哑儿童的《第一缕阳光》,讲述盲童的《天籁梦想》《盲童顾盼盼的音乐梦想》,讲述救助被拐卖盲童的《大海与天使》,讲述关爱失聪儿童的《耳蜗》,歌颂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无手老师》,讲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重任的《山子的一家》,反映社会关怀残疾留守儿童的《正正的世界》以及讲述身患眼疾兄妹情谊的《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等等。影片题材范围广,社会意义深远,反映了残障儿童的真实生活,对当下青少年儿童也有积极正面的教育作用。
为推进残障儿童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电影周期间举办了“当代残障儿童电影创作导向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探讨残障儿童电影的创作方向。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赵卫防认为,当下残障儿童电影在表达关爱主题方面进行了多元化拓展。以人为本,关注儿童天性,遵循儿童电影“不光是给儿童看,也是给成人看”的原则,本届电影周的残障儿童电影表达出温暖的人文力量与共享价值,并贴近当下人的心灵世界。
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非常赞同未来电影周把残障儿童题材扩展到残障人士的提议,同时认为在讲故事方面,要避免同质化的倾向,并展望将来此题材电影也要向类型化方面发展。
《电影艺术》执行总编谭政认为,关注特殊的儿童、特殊的群体,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代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点,应该动用社会力量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做大做强。
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张东认为,本届电影周的残障儿童电影都带有一定的实验性、探索性,对探讨总结这类电影的创作导向是十分必要的。残障儿童电影的创作,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社会关怀与残障人士自强自立的关系;二是现实困难与乐观主义生活态度的关系;三是特殊题材与艺术追求的关系。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少年儿童电影评论与推广委员会副会长田水泉认为,残障儿童电影投资是一个偏门投资,要保护投资人的积极性。残障儿童电影创作的目的是呼吁社会的关注与关怀,因此宜淡化其商业化的功能。
原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副主席曹福礼介绍了韩国残障题材电影的生产情况,对于这一类电影,韩国已经形成了政府有支持、社会有共识的局面。韩国的17个国际电影节当中,就有一个首尔残障人士电影节。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胡谱忠主要探讨了当代残障儿童电影叙事的伦理问题和美学问题,提出在创作时要避免叙事低幼化倾向。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少年儿童电影评论与推广委员会副会长郑子建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更多的行政部门关注、关心和支持包括残障儿童电影在内的儿童电影,使其实现质的飞跃。
编剧马小平、彭海燕,导演张海涛、刘潇珂、刘俊峰以及制片人王立君等分享了自己拍摄残障儿童电影的经历。这些创作曾激发他们作为电影人的社会职责和使命感,而本届电影周的举办也激励他们在这一领域继续耕耘。
据2016年统计,我国各类残疾人有8500万,占总人口的6.21%,其中有1500万以上的残疾人生活起居有困难,并仍有不少残疾人生活在相对贫困地区。与会人士期待,通过此次电影周,可以激发广大电影人创作与批评的自觉意识,深入研究残障儿童的多方面需求,挖掘残障儿童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激发市场潜力,改善残障儿童电影的文化生态,开拓残障儿童电影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