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上村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支部书记长寿就成了村干部中最忙碌的一个。
在不少村民眼中,长寿是个“有头脑”的人。
年扎村地处县城西北部,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村。村民长年以放牧为生。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畜牧业生产效率低、草场黑土化严重、草畜矛盾突出,一些村民只能勉强混个温饱。全村183户中,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
2014年,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的春风吹到了阿尼玛卿雪山脚下,在省州县农牧部门的引导帮扶下,下大武乡以当地优质白藏羊为特色品种,率先在年扎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先行先试发展生态畜牧业。
“其实早在2011年外出参观学习的时候,我就看到其他县上在办合作社。了解情况后我觉得这是一条发展的好路子,有利可图。可回村一看,我们一缺资金、二缺资源,时机并不成熟。一直到2014年这才发展起来。”据长寿回忆,从2013年10月合作社开工建设到2014年6月15日正式组建,村里大小会议召开了不下50次,最终140户选择加入合作社,整合草场0.8万公顷,羊2000只。
“后来政府又投资200万元,一对一配股一只白藏羊,每户自己入股一只,合作社分成了18个养殖点,并建成了高效养殖区。”长寿说。
2015年,为了推动合作社发展,年扎村三十多名党员率先带头“转型”当起了合作社的工人。
“我们把羊群、草山分好后,一边放牧、治理黑土滩,一边把老弱白藏羊集中起来进行高效养殖出栏。平时放羊、打针、剪羊毛、喂草……这些活都是我们干。来来回回骑摩托车,也没跟社里要过一分油钱。”村委会主任德却是村上的老党员,说起为合作社做的这些事儿他一脸自豪。
就这样,2015年,年扎村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年底出售白藏羊796只,实现利润42万元。其中30%留作发展基金后,向社员分红397035元。分红最多的拿到了3万多元。
牧民尝到了切切实实的甜头。合作社初战告捷!
肉保是村上的贫困户。家里除了妻子和孩子,还有年迈的老母亲以及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前些年,家里生活困难,一年到头家里的收入不到1万元。合作社成立后,他不仅积极入股,还和妻子一起成了合作社的放牧员。一年下来,两人工资加分红,收入超过了10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2017年,合作社分红资金达到103万元,户均分红7357元,人均分红2330元。看到合作社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之前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们全部入股。
一边是村民入股分红,一边是从草地牛羊上解放双手后外出务工。村民豆杰以前是地地道道的牧民,把牛羊草山入股后,他学了门汽车修理的手艺,在县城上开了家汽车修理店,2018年就挣了5万多元。现在,年扎村已经走出去73名像豆杰这样的年轻人。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年扎村。通过这个村的发展带动,如今玛沁县不仅申请注册了“白藏羊”“玛卿白藏羊”品牌,还在下大武乡清水村和尼青村按照股份制经营模式成立了白藏羊养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看到曾经自己铁了心要办的合作社发展这么好,长寿心里十分高兴,“通过合作社,有77户贫困户先后实现脱贫。今年,剩余的贫困户都能摘帽了。”
还是原来的牧民,还是原来的牲畜,还是原来的草场,通过推行生态畜牧业,现在的年扎村草原得到保护、合作社效益大幅提升、牧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记者问长寿,在2014年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长寿摇了摇头说:“没想过发展得这么好。但树挪死、人挪活。换个思路就能换个活法。”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