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山中学的学生们。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与学生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本期聚焦,让我们走近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了解一群“90后”志愿者的故事。
山高路远,却阻断不了孩子们远眺的视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握着他们的手,让这份希望发光。这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的初心。
这支组建于1998年的支教团,20余年薪火相传,已有350余名志愿者分赴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力量。在年年岁岁的接力中,如今,“90后”志愿者们接过了接力棒。
不一样的春天
上午10点,新疆的天刚刚亮,乌鲁木齐市水西沟中学的学生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节课。受疫情影响,课程改为线上进行。在这里进行一年支教工作的北京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何婧涵打开电脑,把剪辑好的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发布在微信群里,开始等待着检查学生们背诵课文。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各地中小学也开始探索线上教学模式。但水西沟中学的不少学生要帮家里放牧,上课时间成了问题。何婧涵便用录播方式授课。查资料、选软件、学剪辑、做后期……没想到,何婧涵成了bilibili网站上的“网红”教师,为更多初中生提供了帮助。
下午1点,北京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栋杰准时上线,开始教授英语口语课程。视频另一头,是在武汉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时常出镜,和他聊聊家常,有时也会倾诉对正在一线奋战的子女的牵挂。
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日夜不息与病毒较量。而在后方,像张栋杰这样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为奉献者奉献”,参与到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中。
哈萨克族小伙子、“手拉手”志愿者叶山·叶尔布拉提的父亲是名医务人员,抗疫期间一直坚守在一线。叶山深知医务人员后方家庭的担忧和辛苦,在看到“手拉手”志愿者招募通知后,他马上报了名,并对接到了一个有5岁孩子的医务人员家庭。一次上课时,叶山对小朋友说:“每一个词汇都是一个小怪物,跟着老师一起把小怪物打败,好不好?”小孩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妈妈每天去上班打大怪物,小怪物就交给我。”这让叶山既感动又心疼。
这是这几个月里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90后”志愿者们普通的一天,平凡而又不平常。
直到夜幕低垂,在城市或乡野的某盏灯火里,他们终于关上了发热的电脑,阅完了学生提交的作业,放下了写教案的笔,这时往往已是半夜,万籁俱寂。
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里,“90后”志愿者们在家里、在线上,用私人定制的教案和一如既往的耐心,继续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奉献一点巧思,陪伴一段成长。
回望这段日子,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与医务人员子女“手拉手”志愿服务,张栋杰都觉得忙碌且充实。他说:“尽最大努力承担好责任,在未来能经得起自己的审视,问心无愧。”
开始的开始
为什么要去支教?这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志愿者们大多难以确定这颗初心的萌发是在哪一刹那,但都会肯定某个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或者是本科期间多次参加支教活动形成的“惯性”;或者是重新燃起的儿时的教师梦;或者是身边榜样对自己的影响;或者是对西部热土的向往、对助力扶贫的渴望。
李照青在云南省弥渡一中支教。在四川农村长大的她,回想起童年时遇见的那位支教老师,以及招生时结识、后来主动前往西藏支教的往届北京大学支教团志愿者,依然十分动容。这份感动让她在大四伊始获得保研资格后,仍毅然决定加入正在组建的第21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伍。李照青说:“是报答,也是理想。”
对张栋杰来说,那是一幅画面:天很蓝,云很轻,他站在耀眼的阳光下。一张张泛着高原红的孩子们的面庞,就在眼前冲着他笑。
3年前的暑假,张栋杰到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支教。初到高原,强烈的高反导致他发高烧,但他坚持把课上完。那天,他在班级日志上看到学生们写着:“新来的老师刚上高原很不舒服,但还是坚持上完了课,老师真的很棒。”看完他心里暖暖的。
还有一次,张栋杰在村口小卖部买东西,一个小男孩一直在门口等着他。他问男孩:“你在等谁?”男孩指着张栋杰说:“我在等我的老师。”那一刻,张栋杰就在心里埋下了颗种子:要当孩子们真正的老师。
如今再回忆起来,那股热血来得突然却并不冲动。
“我愿意点一束光,哪怕只能照亮一个孩子的内心。”张栋杰说。正如他一样,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含着咽喉片坚持在讲台上;他们一次次长途跋涉,辗转数十公里去走访学生家长;他们在寒冷的清晨冻醒,独自咀嚼着想家的滋味……
惊喜也总是出现。张栋杰曾教过的一名学生给他发信息:“学霸,今天我也终于要步入大学了。”这样的点滴,坚定着张栋杰的支教信念。
叶山·叶尔布拉提是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今年夏天,他将与19名志愿者一起奔赴西部,开启一年的支教工作。他曾参与组织北大第一支“音画梦想”支教队伍,在多次服务过程中,他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深深触动了。来自边疆地区的他决定再次回到西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或许有多少个志愿者,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初心。但这些理想最终让他们相遇,一起走上讲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边疆的这所“大学”贡献自己的青春。
做“蹒跚学步”的陪伴者
3月16日,新疆高三初三学生正式开学。因为恰好在新疆过年,何婧涵已较早地回到了乌鲁木齐市水西沟中学。在同伴们尚未返回的情况下,何婧涵的课时一周有20节。
谈起支教经历,何婧涵觉得不仅需要热情,还得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刚去支教时,我问同学们6除以6等于几。”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何婧涵说自己感到“脑袋发蒙”。
即使志愿者们已经被打过了“学生最薄弱的科目是英语”这样的预防针,李照青还是惊讶于班里没有一位同学会读音标。
志愿者们的教学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努力改变着现状。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李照青不断探索适合孩子们的教学节奏和方式,把班里同学按照英语成绩分了组,给各组学生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作业难度,这样英语基础最薄弱的孩子也能在能力范围内学到东西,慢慢进步。
正如李照青说的那样,“能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学生汲取营养后就能像兔子一样跑起来。相比之下,我的学生还是蹒跚学步的样子。我愿意陪着我两个班里100来只‘蜗牛’慢慢走,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提速!”
从一开始花费许多精力逐一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脸庞,到掌握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再到摸索出一套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方法、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这些“90后”教师,不断磨砺自身,力求更好地担当使命。
也正是何婧涵返回水西沟中学那天,她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回信。当天,近4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一起在线上学习了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这群“90后”支教老师很受鼓舞,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90后”已经到了扛起社会责任的年纪。何婧涵说,对他们来讲,同龄人在抗疫前线的出色表现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总书记的这封回信更是“一个冲锋号”,指引着他们努力锻炼本领,追求自己的理想,将责任扛到肩上。
(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