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苗族老人余国柱一直在与土地打交道,但在过去的七八个月里,他却搞起了“居家产业”——在自家住房里种香菇。

  余国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人,居住的是一栋建于10多年前的二层木楼。虽然家里有7口人,但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平时只有他和老伴在二楼居住,一楼用来堆放农具等物品。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5)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的村民在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去年8月,在一楼种了600棒香菇,因为缺乏经验,挣了不到3000元。”他说,今年又种了1600棒香菇。

  他家住房的一楼面积约70平方米,整齐排放着4个菌架,每个菌架有6层,每层都长满了香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3)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的村民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一个菌棒可采摘4次,每次能采1斤左右鲜菇,每斤保底收购价2.5元,除去成本,纯收入6元以上。”最早倡导“产业进家门”的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说,“余国柱家1600棒至少纯收入1万元。”

  兴“居家产业”是郎德镇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举措。

  雷山县总人口不到17万,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逾91%。2014年以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产业,4.86万余贫困人口在去年全部“清零”。

  “产业发展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杨晓生说,苗族群众居住的大多是二层楼房,过去一楼用来养牲畜,近年来实施“人畜分居”后,一些人家用来堆放杂物,还有不少空间闲置。同时,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在家增收不易。

  “居家产业”有效缓解了这两个问题。“木架子是自己搭的,保温用的塑料膜总共花了500多元。”余国柱说,饭前饭后抽空就能照看香菇,夜里睡觉也不用担心暴雨、冰雹。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1)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帮助村民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当地政府安排了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还免费安装了监控系统——智能菇房助手。

  “系统对菇棚实时监控,一旦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就会自动报警。”杨晓生说,接到报警后,技术人员就会上门指导。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2)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这是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一栋苗族吊脚楼(3月13日摄)。吊脚楼的一层用来种植香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为解决销售问题,雷山县还组建了一家县级专业合作社,除为农户提供菌棒外,还负责回收食用菌,并开发“香菇脆”等深加工产品,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4)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在郎德镇菌种培育中心展示食用菌种(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目前,雷山县已有280多户农户在自家吊脚楼下种食用菌,计划在全县100个苗寨进一步推广。

  “最近进入采菇季了,大家每天都在采菇,合作社上门收购。在家里就能挣钱,安逸!”余国柱说,现在他已基本掌握了香菇管理技术,今年有信心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过上更好的生活。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