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山区、石山区……这是贵州铜仁市的贫困标签。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铜仁市脱贫的一种解法。2014年至今,该市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4个,搬迁贫困群众29.33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整个贵州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4.3%。(中国组织人事报)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这主要针对当地特色资源不明显、产业发展条件不足而试图“挪穷窝、造新居”,让群众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首先,要解决“搬”的问题,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而要真的搬得好,让群众满意,还需要在“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搬迁后群众过上“好日子”,才最具有说服力。
完善组织体系,树起“主心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显然,在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主心骨”来当好群众的带头人。依托“党建+”,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发挥党建带工建、妇建、团建等功能。采取跨区选派、区县下派、安置点推选的方式,健全安置区组织体系,做到应建尽建,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让整个安置点有序地运转起来,让贫困群众安心。
推进就业扶贫,搬出“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群众居住问题,但是安居乐业才是最终的目的,这就需要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才能够改变生活现状,过上幸福生活。通过自主创业、工厂招聘和劳务派遣三种方式,贫困群众得以针对实际,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就业方式,实现了勤劳致富。
注入文化力量,让群众获得“幸福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文化扶贫”的方式,让贫困群众不甘于贫困,才能从被动扶贫转向主动脱贫。通过移风易俗、素质提升、精神提振的方式,改变群众的传统思想,让他们能够以新的思维去面对脱贫难题,既能助力脱贫攻坚,也让小区安置点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掉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好地推动扶贫攻坚的工作,不仅仅需要找准摆脱贫困的路子,用对方法,更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地帮助破解生活难题,在致富上加一把劲,在融入新生活上用心,从而搬出欢乐,搬出幸福。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