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族地区非遗扶贫产生涟漪效应
来源: 谭伟 发布日期:2020-04-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本报讯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市组织土家织锦、彭水苗绣等非遗项目开展线上培训,通过荧屏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帮助部分因疫情滞留家中无法返岗复工人员实现在家创“薪”。

  重庆市从去年开始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遗项目中遴选出了刺绣、编织、木雕等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销售前景广阔的项目,对重庆市民族地区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留守妇女、贫困户、残障人士等进行了10期培训,共培训学员500余人,建立8个非遗扶贫工坊,帮助受训人员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非遗+扶贫”新模式不仅对贫困地区进行了精准扶贫,也为当地手工艺品公司储备了人才,增加了产量。2019年,渝东南民族地区手工艺品公司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年产量和销售量实现双增长,增幅均超过10%。如今,非遗扶贫产生的涟漪效应日益凸显,不仅涵养了本地文化,而且推动了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文创产品)被设计出来,撬动文旅商品销售年增长超过20%。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