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我国各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持续造血的一个手段,聚焦产业发展精准发力,不断壮大扶贫产业规模,千方百计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百姓收入稳步提升,产业经济区成为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罗城:不负春光 决胜贫困
□ 黄浩铭
4月初的桂北,雾锁群山,春意盎然。地处大石山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田间地头农事正酣,扶贫车间内一片忙碌。在这个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广大干部群众正铆足干劲,为如期实现脱贫做最后冲刺。
在怀群镇的群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连片的桑田郁郁葱葱。在这里务工的群众正把采摘下来的桑叶打包运往附近蚕房,用于喂养小蚕。
怀群社区坡静屯的贫困户罗美权从去年开始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凭借这份稳定收入,罗美权家去年达到脱贫标准。
群富合作社经营负责人韦多说,合作社带动包括296户贫困户在内的1500多户群众种植了约6000亩桑田。合作社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管理,并对蚕茧进行统一销售,近年来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为提高种桑养蚕的综合效益,群富合作社鼓励群众把普通桑树换成果叶两用的新品种。贫困户覃爱娟去年刚换种了3亩果叶两用的桑树。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1亩普通桑树1年可养成300公斤蚕茧,按照每公斤40元的收购价,产值为1.2万元。如果换成果叶两用的品种,每亩桑树1年可养成250公斤蚕茧,还能收获1500公斤桑果,按照每公斤桑果4元的保底收购价,总产值可达1.6万元,增收30%以上。
韦多说,群富合作社把收购来的桑果加工成果汁和桑果酒,这些产品市场销路好,去年试制的2万瓶桑果酒年前就已销售一空。合作社今年投资600万元建设深加工基地,年底建成后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群众增收。
肉牛养殖是罗城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在纳翁乡板阳村,润芝城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刚销售了40多头成品牛。
“活牛一公斤能卖到33元,这批牛卖了近90万元,效益相当不错。”润芝城合作社负责人覃祖润说。
2016年,覃祖润和村里的4名贫困户一起成立了这家养殖合作社。刚起步时,他们东拼西凑的钱只够买10头牛。经过4年努力,润芝城合作社已经拥有两个牛场,大小牛存栏140多头。
“多亏扶贫的政策好,小额贷款贷了30万元,村集体经济投了40万元,加上我们这几年的投入,牛存栏数量越来越多,今年有望达到200头。”覃祖润说。
目前,润芝城合作社带动了36户贫困户通过养牛或种植牧草增加收入。今年,润芝城合作社将扩建牛舍,并新建一个饲料厂,继续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
柑橘类水果种植是罗城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在丰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对冷库内的沃柑进行出库,这些沃柑通过生产线分拣和包装后,将装车发往山东、四川、北京等地。
丰腾合作社负责人钟成良说,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主要从事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销售。由于种植过程中对农药残留等指标管控得当,这些水果可以销售到北方的超市和大型市场,价格相对有保障。水果大量上市时,丰腾合作社还利用自有冷库对水果进行储存和错峰销售。
“有了这些条件支撑,我们对合作农户生产的砂糖橘、沃柑提供保底收购,减少了市场波动对生产的影响。”钟成良说。
罗城县委书记蓝启章表示,经过4年持续攻坚,罗城累计有8.2万人脱贫、63个贫困村出列。
大通:“金蛋蛋”成就脱贫新希望
□ 陈晨
当笔者走进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鄂博沟村的金悦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马长霞正忙着把生产线上的鸡蛋整齐码进蛋托里。“我每天来合作社工作2个小时,每个月就有900元的工资。这让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稳定收入,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两不误。”马长霞说道。
金悦合作社是在定点帮扶单位青海省总工会的帮助下成立的,采取由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3个村共同投入资金、共同经营管理、共同分配收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至今共投入1368.75万元,现有鸡舍3座、有机肥加工车间1座。
金悦合作社从成立开始就优先雇佣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此务工。据鄂博沟村党支部书记、金悦合作社经理马福良介绍,这个合作社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桦林乡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厂子里购置了全自动蛋鸡饲养设备和全自动有机肥加工设备,但依然雇佣了村里没办法走出去务工的贫困户,给他们提供就业帮扶。除此之外,3个村的贫困户还能分红,2018年、2019年,合作社给3个村的贫困户共分红24.9万元。
目前,金悦合作社饲养蛋鸡4万只,日产蛋2吨,产品主要销往西宁市区及大通等周边地区,在同类市场销售中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金悦合作社的利润按照4∶6的比例分红,40%作为养鸡场发展资金, 60%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主要用于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基础设施建设等,让村集体经济真正惠及贫困群众。鸡舍里孵出的一枚枚“金蛋蛋”,给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脱贫致富带来新希望。
马福良表示,金悦合作社将严把鸡苗进舍和饲料质量关,积极拓宽营销渠道,进一步充实3个村的集体经济。同时,因为蛋鸡养殖数量较大,粪便不好处理,金悦合作社正积极探索有机肥加工销售新途径,走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夯实集体经济产业基础。
改“漫灌”为“滴灌”,变“输血”为“造血”,青海省总工会还指导帮助峡口村、阿家沟村、鄂博沟村继续扩大养鸡场规模,增加有机肥加工产业,不断推动这3个定点扶贫村更加有效实现长期持续稳定脱贫和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金蛋蛋”让贫困村发展致富信心更足,道路更广。
石柱:苦、辣、甜“三味”酿出新生活
□ 李勇 张桂林 陶冶
黄连味苦,但“苦药”被种成了“脱贫第一支柱”;靠着一股子“辣劲儿”,土辣椒走出深山,“红”遍全国;千年养蜂传统被发扬光大,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甜蜜”事业……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近年来以“能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的劲头决战贫困,立足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功摘掉“贫困帽”。
清明时节,在中益乡建峰村4组一处狭长沟谷里,近百亩黄连长势良好,不少村民正忙着管护。
在地里除草的刘光平说:“黄连生长周期长,一般5年才收获,并且经不起暴晒,怕杂草抢肥,必须搭遮阴架,勤除草,黄连成熟后挖出来还要烘干。虽然劳动强度大,但收益也(比一般经济作物)高得多,我家种植的5亩黄连,轮作轮收,一年能卖近3万元。”
目前,石柱在地黄连达5.7万余亩,年产量占全国60%、世界40%,还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连交易中心。2019年,石柱黄连产值3.65亿元,带动1050户贫困户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近年,黄连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我们正从扩大中药材品种、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下功夫。”石柱县县长左军说。
在对口帮扶企业的支持下,石柱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利用黄连研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中成药,还开发黄连花茶等饮品。同时,包括黄精、天麻、前胡等在内的多元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未来5年将形成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0亿元级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
走进石柱县下路街道柏树村的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车间,一堆堆干红辣椒堆成“小山”,自动筛检带下,工作人员正将辣椒装袋,三五米外,都能感受到呛人的火辣味道。
“这是我们本土品种‘石柱红’,火锅、麻辣鸭脖里少不了它,一年向全国销售几千吨。”三红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快人快语,“别看是土货,它可是我们石柱农户脱贫的一大宝。”
石柱农民有种辣椒的习惯,但过去并不以产辣椒闻名,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产业化发展。辣椒辣,想把辣椒产业搞好,也要受得了辣。十几年前,谭建兰看准火锅等餐饮业对辣椒的巨大需求,投身辣椒产业,与一批农户合作,很快辣椒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5万亩。
2019年,三红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年产值1.2亿元。谭建兰为每一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建立了扶贫档案。“保底包收”加入股分红,再加务工收入,一亩辣椒能收入四五千元。去年,入社的84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全县辣椒种植已达30万亩,总产值15亿元。”左军介绍,目前石柱县正进一步拓展莼菜、脆李等规模化种植,绿色果蔬产业已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
石柱县林木覆盖率高达71.3%,春夏时节满山花海,不少农户有养土蜂的习惯。近年来,石柱县顺势而为,大规模种植蜜源类中药材,培育龙头加工企业,让蜂蜜成为贫困群众又一个增收的“宝贝”。
中益乡华溪村村民谭登周的屋后,梨花、油菜花、槐花芳香缭绕,引来蜜蜂无数。“年初县上的蜂蜜厂免费送来5桶中蜂。”63岁的谭登周前年因摔伤返贫,去年刚迈过贫困线。为帮助他增收,村里让谭登周加入了劳动强度不大的养蜂业,“有技术员指导,还有保底收购,一年能增收几千元。”
为延伸产业链,石柱还深挖当地养中蜂的传统,打造中华蜜蜂小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家家户户都能共享“甜蜜”事业。
在小桥流水的金溪沟旁,来自重庆餐饮协会的8家餐饮企业与这里的贫困户结上对子,帮助他们在自家院落开办农家乐、民宿。
“下一步,中蜂将培育到30万群,并打造以蜜蜂文化为主题的蜂旅结合产业品牌。”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说,“石柱干部群众将发扬‘能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后享蜂蜜甜’的劲头儿,脱贫不歇气,向着美好新生活继续奔跑。”
(编辑:李华)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