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 山村旧貌焕新颜
来源:贵州日报 汪瑞梁 夏民 发布日期:2020-05-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4月21日早上9时刚过,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村村民张仁银家院子里便热闹起来。

   “各位乡亲,今天请大家来,是希望各位为我们的工作建言献策,顺便谈谈家乡的发展变化……”看到干部群众围着圆桌坐满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成顶“发话”。

   “要说变化嘛,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年轻的村干部张竞升率先发言。

   “我觉得,我们村能有今天,离不开当年修渠的那股劲!”66岁的老党员张正富接过话茬。

   曾经的生机镇,虽紧邻赤水河,但海拔落差造成用水困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群众战胜重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十条引水大沟,镇江村长15公里的镇江大沟就在其中。

   “从1957年开始修沟,大家穿着草鞋,用绳子把人悬吊在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修了整整6年,有5个人先后掉下悬崖牺牲。后来水通了,山坡上1300多亩土地变成了良田,我们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光着脚去几公里以外挑水的日子结束了。”这段往事,张仁银记忆犹新。

   当年村民们的艰苦奋斗,让镇江村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悬崖上凿壁我们都能引来甘泉,‘土里抛食’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苦干实干的镇江村人终于等来了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的政策越来越好,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我们镇江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张成顶说。

   如今,传承着修渠精神,沐浴着时代春风,不甘落后的镇江人大力发展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桃、李4000余亩,柑橘近3000亩。

   “村合作社给我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政府联系四川的水果企业给我们保底收购,还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致富不愁。”种植户陈健说,他家种了10亩柑橘,年收入近10万元。

   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共谋今后发展,小院里其乐融融……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