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早上9时刚过,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村村民张仁银家院子里便热闹起来。
“各位乡亲,今天请大家来,是希望各位为我们的工作建言献策,顺便谈谈家乡的发展变化……”看到干部群众围着圆桌坐满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成顶“发话”。
“要说变化嘛,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年轻的村干部张竞升率先发言。
“我觉得,我们村能有今天,离不开当年修渠的那股劲!”66岁的老党员张正富接过话茬。
曾经的生机镇,虽紧邻赤水河,但海拔落差造成用水困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群众战胜重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十条引水大沟,镇江村长15公里的镇江大沟就在其中。
“从1957年开始修沟,大家穿着草鞋,用绳子把人悬吊在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修了整整6年,有5个人先后掉下悬崖牺牲。后来水通了,山坡上1300多亩土地变成了良田,我们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光着脚去几公里以外挑水的日子结束了。”这段往事,张仁银记忆犹新。
当年村民们的艰苦奋斗,让镇江村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悬崖上凿壁我们都能引来甘泉,‘土里抛食’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苦干实干的镇江村人终于等来了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的政策越来越好,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我们镇江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张成顶说。
如今,传承着修渠精神,沐浴着时代春风,不甘落后的镇江人大力发展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桃、李4000余亩,柑橘近3000亩。
“村合作社给我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政府联系四川的水果企业给我们保底收购,还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致富不愁。”种植户陈健说,他家种了10亩柑橘,年收入近10万元。
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共谋今后发展,小院里其乐融融……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