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耕读传家”拔穷根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任玮 发布日期:2020-10-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说起来我们村也算是‘秀才村’了,这几年平均每年都能考出去10个左右大学生。早些年王家出过县里的高考状元,袁家儿子毕业后当上国际航班的机长,张家、刘家的娃娃还在法国、英国留过学呢!”二府营村党支部书记房焕新说起村里的“读书郎”,如数家珍。

  二府营村,地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是一个民风向学的小山村。说起村里“耕读传家”的故事,村民们都会提到“示范户”王澍民家。王家四个孩子全考上大学,大儿子曾经是西吉县的高考状元,也是上世纪80年代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

  今年78岁的王澍民至今记得父亲当年留下的家训:“生多生少,砸锅卖铁,咬柴吃草,都要把娃娃送进学堂。”王澍民和妻子何凤英谨遵家训,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只能把苦嚼碎了往肚里咽。

  “最穷的时候家里连柴都没有,每人每天的口粮就是三两红薯一撮莜面,下地干活经常饿得头晕,但是大人空着肚子也得供娃娃上学。”何凤英说,她白天干完农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纳鞋底、缝衣服,三毛五毛地给孩子攒学费。孩子们毕业工作后,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如今,王澍民和何凤英搬出大山,住进靠近县城的新家。

  近年来,二府营村走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现在的‘耕读传家’可比过去容易多了。”房焕新感慨地说,过去很多贫困家庭供不起“读书郎”,有多少父母抹着眼泪让孩子辍学回家。现在不一样了,贫困学生能免学费、领补助、办贷款,家里再穷都能上学。作为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贫困县,西吉县近年来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仅今年春季学期,全县各学段资助学生近3.9万人次共1800余万元。

  建档立卡户马玉珍家,就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今年56岁的马玉珍身体不好,干不动重活,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做环卫工,每月挣796元。“现在扶贫政策好,供娃娃上学轻松多了。”马玉珍说,女儿去年考上桂林旅游学院,申请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费也不用发愁,每年还能享受“雨露计划”补助的3000元钱,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西吉县,越来越多“耕读之家”正靠教育拔掉穷根。“我们这一辈人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太苦了。娃娃们把书念出来,就再也不会吃我们吃过的苦了。”马玉珍说,要想让下一代不再受穷受苦,读书考学、走出大山是好办法。(完)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