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各族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民族院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具体而言,应在“共知”“共情”“共鸣”“共行”等方面着力。
“共知”,深化理性认识。这里所说的理性认识,是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征及内在逻辑等学深悟透,掌握理论精髓。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及时加强理论指导,解决好各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的问题。从基本概念方面,讲清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认同等;从基本理论方面,讲清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等;从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入手,将民族知识、民族历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专题、具体案例,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共情”,增强情感认同。从“知”到“情”是认同程度的深化。从根本上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外部输入的影响,还与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积极的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思政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共情”方面着力,讲清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讲透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帮扶政策,深入挖掘各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升华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共情增进理解、以互信深化情感、以认同促进交融,引导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鸣”,增进价值认同。要抓好“共鸣”点,开展特色教育、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学资源开发中,既遵循思政课一般规律,又深度发掘特色内容,保障学生获得精准的思想理论教育供给,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将教学内容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通过讲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教育内容的解释力,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将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转变教学话语范式,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共行”,强化知行合一。行为是思想的表现,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要打造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学习;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积极宣传凡人善举,树立榜样;营造互嵌式的教育环境,打造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实践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润物无声、久久为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