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海南地处祖国最南端,形成了独有的农耕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海南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南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高质量建设自贸港的重要支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护好传承好海南传统农耕文化。
数千年来,海南先民凭借独特的海岛资源,形成了独有的热带农耕文化,既体现了海南传统文化的岛屿特质与热带特征,又反映了海岛先民对所处自然环璄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
内涵丰富。海南传统农耕文化大约产生于3000年前,由汉、黎、苗、回等多民族共同创造发展,受自然环境、生产力要素及文化心理等影响,既呈现出历时演变的延续性和复杂性,又具有共时结构的多元性和多态性。
类型多样。优越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丰富的聚居类型。充足的食物资源,提供了多样的生计方式,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热带农耕文化,如梯田稻作、绿茶种植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农耕遗产。
区域特色鲜明。海南岛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客观上延滞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但也催生出更多富有海南特质的农耕文化元素,如民俗寓于梯田上下、荔枝生在火山石中、绿茶长在陨石坑内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南传统农耕文化面临冲击,集中表现在传统村落衰落、传统耕作方式快速消亡、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海南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传承主体的培育与保障。一要多方培育传承主体。要丰富传承主体,引导多方参与开发、建设和保护,合力构建以农民为主、社会联动的传承主体。二要提升传承意识。在学校教育方面,把农耕文化编入教材;在社会实践方面,培育主体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共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要强化传承主体保障。筑牢基层堡垒,建好“三农”队伍,提供强大组织支撑。激发群众创新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集聚不竭动力源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法治保障和经费保障。
优化传承环境。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注重融合发展。农耕文化根在农村,从农业中汲取营养,在田野中实现传承,要吸取农耕文化精华,践行“用养结合”的耕作观,促进全面融合发展。三是赋予时代动能。要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挖掘其文化内涵;发展创意农业,凸显区域特色;凝练优秀品格,重构村规民约,内化价值准则,外显行为规范,塑造文明乡风。
找准农耕文化的角色与定位。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找准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和自贸港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多方位、多层次发掘农耕文化内涵。要以现代科技培育出更多产业,发展热带高效生态农业,为传承农耕文化提供经济支撑。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发展农村事业,吸引外流人才返乡,鼓励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为传承农耕文化提供人才支持。做好现代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有效衔接,既为现代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又为传统农耕文化发展搭建舞台,使二者共同丰富发展海南精神。
推动治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创新治理模式,优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激励村民主动作为,创新治理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农耕文化呈现形式,助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要注入新鲜血液,大力培养青少年传承农耕技艺,在精心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创造更多契合时代主题的文化类型。
坚持传承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要突出地域特色,合理吸收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土的传承模式。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农耕文化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在传承过程中,要激活多元要素,汇集多方资源,充分释放人才、资本、技术等活力,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各方利益,特别是农民的利益。
(作者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