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需求 办好民族高等教育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薛建华 发布日期:2021-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闽江学院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办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锚定办学定位方向。民族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交汇点,肩负着教育工作和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双重使命。民族院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紧扣民族院校的实际,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阵地,强化特色优势,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培养一大批思想过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展现大作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做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点,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教学生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干部选拔、职称评定、优秀考评的重要评判依据。教育引导学生学做人、长本领,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为国家作出贡献、靠自己奋斗赢得幸福生活的人。

  高度重视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民族院校要秉持“不谋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一批民族团结通识课和示范课,培育一批融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养课,推动课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同向同行;二是强化思想引领,打造一批能够吸引凝聚各族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社团,打造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三是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学生骨干培养管理机制,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促进民族团结的带动作用。

  系统规划学科专业设置。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社会的需求突出特色优势专业,在“精”和“专”上下功夫。按照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科学设置学科专业体系,理顺学科专业与学院的隶属关系,紧扣“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要求,提高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匹配度,增强发展后劲,压缩学科“平原”,建设学科“高峰”。挖掘民族学等传统学科专业优势,实施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四新”学科建设,形成相互匹配、支撑有力、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办好人文社科类特色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优势和资源,积极发展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理工类专业,凝练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培养民族地区和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发展所需要的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的导向。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结构、规格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不够精细化、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民族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就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意识,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思路,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做到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三者相结合,更加清晰精准地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估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践育人的比重,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勉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打牢基础,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价值,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民族院校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光荣使命,发挥着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的服务面向,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一大批具有科研潜力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让党中央放心、让社会认可、让人民满意。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