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展看民族团结进步|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来源:新华网 文静 发布日期:2021-09-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农合的实施,让农民医疗有了保障。

  

“十三五”期间,按照现行标准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20年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在科技援藏的推动下,西藏日喀则利用高原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的精准扶贫房。(图片由本报记者丛蓉翻拍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个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深山苗寨,曾经这里山美水美,却养不活一方百姓,直到“精准扶贫”的春风,吹绿了湘西的十万大山,催生了湘西的生态产业,十八洞村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在十八洞村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十八洞村也因此成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幅习近平总书记同十八洞村村干部、村民亲切交谈的照片,定格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源于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逐渐形成,指导我国的减贫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

  精准扶贫就是改变一般性扶贫、粗放式扶贫的做法,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帮助每一个贫困县、每一个贫困户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道路。这也是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次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通过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建档立卡,构建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年11月,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在缺乏产业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脆弱与贫困交织的地方,推进生态扶贫;有的贫困是思想上的,既扶智又扶志;还有的群众根本没劳动能力,开展兜底保障……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有多精准。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一张张照片生动再现了各地精准扶贫的火热实践:一边是老旧的瓦房,一边是现代化社区,贵州省三穗县一家4口搬迁前后的合影对照,直观展示了易地扶贫搬迁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全国蜿蜒438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装点了大山,也联通了山里和外面的世界;乡村医生下乡入户,落实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设立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扶贫托起贫困学子的未来……

  今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背后,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精准落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把握精准要义、念好精准“真经”、做好精准文章。

  从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到根据贫困户的情况精准安排帮扶项目、精准使用资金以及因村派人、因户施策等,精准扶贫的扎实推进,离不开数百万扶贫干部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党中央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这些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件件物品上、一幅幅照片上,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个人。黄文秀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马甲、张小娟任曲瓦乡副乡长的工作证等陈列物品;独龙族干部高德荣在独龙江公路推雪保通现场、黄大发行走在他带领群众凿出的“生命渠”旁等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其中就包括“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

  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