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重要精神。南泥湾精神体现了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伟大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南泥湾精神不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精神力量之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荒野”变“良田”
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时,南泥湾“荒无人烟、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条件十分艰苦,生产运动开展困难重重,面对困难,八路军战士没有退缩,而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过几年的顽强奋斗,战胜了重重困难,将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不仅使部队实现了粮食自给,渡过了难关,而且培养了人民和军队顽强的精神品格,更激励中华民族走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已经圆满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段“赶考”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面临多种困难和问题,仍然要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
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加深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全体官兵被编入生产小组,同心协力,积极生产,共同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还广泛发动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在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巩固了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又十分艰巨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错,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面对一切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手掌,摊开是多个指头;握紧就是一个拳头;只有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工作才能做好”。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早日实现。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力迈向新征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既要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同时要与国民党军队制定的“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的封锁政策相斗争。为了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困难,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战士在南泥湾开垦荒地,才造就“陕北好江南”的美好局面,所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内涵。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正是凭借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样不会一帆风顺,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变化的世情和国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杨春燕)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