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猫乡位于牟定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距州府楚雄54公里。全乡下辖7个村委会、49个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3924户11792人,其中彝族人口8715人,占人口总数的74%。乡党委下设57个党组织,其中:农村党组织46个,共有党员696人,其中彝族党员498人,占党员总数的71.55%。近年来,蟠猫乡秉承“党建引领促民族团结”发展理念,以打造“基层党建民族文化走廊”为目标,在强基固本、思想引领、服务群众、培育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优化,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20年2月,蟠猫乡水冬瓜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蟠猫乡古岩集镇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2020年9月,蟠猫乡碑厅村委会水东瓜村、双龙村委会孟家湾村被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内强外塑”筑牢发展主心骨。紧贴蟠猫少数民族众多的实际,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内外合力建强民族团结“主心骨”。强化支部建设,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定期对所辖党组织开展“回头看”把脉问诊,依托“五包四联”机制,以“一支部一方案”为思路,定向发力,精准补短,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打造党建示范点3个。激发支部活力,把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网格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统筹谋划,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找准党建引领切入口和民族团结着力点。做好把民间艺人培养成非遗传承人,把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把非遗传承人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三培养工程”,有效激发少数民族人才活力,切实带领各族群众勤学勤劳、创业创造,共建美丽家园。
“双语同频”传播红色好声音。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讲好党的民族政策为主线,创新载体和形式,结合党史学教育,采取组建“双语讲师团”、开设“汉彝双语党课”、“每天喇叭5分钟”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探索实践理论课堂、田间课堂、火炉课堂、红色课堂、指尖课堂相结合的多维宣教模式,有效解决“农学矛盾”“工学矛盾”,真正把红色声音送到田间地头、融入群众心脑。充分发挥彝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大政方针等制作成“小彝剧”“左脚调”等通俗易懂文艺作品,让党的声音接地气、有力度,让广大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十户一体”织密干群连心桥。以织密筑牢党的组织体系为主线,紧扣提升组织力和畅通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双重目标”,创新实践党建引领“十户一体”基层治理模式,在区域相邻的10户左右农户中推选一名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党员作为中心户,由党员中心户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民主议事、排查隐患、传技授业、扶危助困等活动,切实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强化示范带动,以村庄治理为基点,引导各族群众主动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平安建设、邻里守望、公益事业等,施行“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服务型治理,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0年,蟠猫乡被评为州级文明村镇、州级信访三无乡镇。
“两手齐抓”育强文化传承人。坚持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培优育强民族文化传承人,做强乡村振兴“硬支撑”。抓实民族干部培养,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档案,实行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党政班子成员结对联系、村干部“导师帮带”、年轻优秀干部青年人才党支部培养“三重培养”,通过集中学习、定期座谈、导师提点、跟岗锻炼等形式,不断锤炼乡村组少数民族干部挑重担、挑大梁、打硬仗的“真功夫”。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实行“党支部+党员+民间艺人”模式,定期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组建少数民族文化表演队伍,鼓励和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对外展示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擦亮彝族文化名片。建立彝族文化传习所,组织开展彝族刺绣、彝族歌舞传承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承和发扬彝族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编辑:杨春燕)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