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大连民族大学“学党史办实事”纪实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特约撰稿 李素梅 发布日期:2021-1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阮成江(右)在玉屏指导油茶种植技术。大连民族大学供图

  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习近平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是贵州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油茶栽培历史已有5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玉屏油茶因树龄老化等原因,导致茶果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制约着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当地油茶发展难题,大连民族大学选派阮成江教授团队作为武陵山片区联络员,在玉屏开展油茶改良科技攻关。

  送科技、送服务、解难题,是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学党史、办实事、践初心的生动缩影。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扎实推进国家民委“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持续提升武陵山片区联络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实现科技精准帮扶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在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学校党委从践行‘两个维护’高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注重学,更注重学、用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把‘项目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贵州铜仁地区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田间地头见成效。”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说。

  他乡早已是我乡

  大连民族大学和贵州铜仁跨越1700多公里结下的“姻缘”,还得从10年前说起。

  2011年初,国家印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发展战略》。随即,国家民委从委机关和委属单位选派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几年来,大连民族大学119人次干部教师、10余个科研团队先后赴贵州铜仁,扶教育、兴产业、助文化…… 建立起校地联络的“山海情谊”,构筑了府校合作的“山海模式”。

  大连民族大学制订《大连民族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实施细则》,成立大连民族大学铜仁工作组,突出一个“实”字,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对口帮扶铜仁工作,因材施策、因地制宜,“一箩筐”的举措、方法、点子应运而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联络员根据铜仁发展转型、农业发展领域需要的人才,协调学校出台定向专业招生计划。自2013年以来,已招收1000余名铜仁籍学生。作为铜仁市干部培训基地,大连民族大学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举办干部培训班近百期,累计培训2.3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几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体常驻联络员各司其职,在金融、教育、农特产品推介、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建设、文物保护、转基因技术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十载山海相连,携手“黔”行。大连民族大学一批又一批的联络员冲破重重山海阻隔,与铜仁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行、共谋发展,书写下比山高、比海深的感人故事。学校联络员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学校多次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十年来,在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对口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立足民大所能、铜仁所需,以  ‘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帮扶思路,助力铜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大连民族大学校长丁克毅说。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0年间,大连民族大学倾力帮扶铜仁,在黔东大地播下一颗颗饱含深情的种子。

  特别是今年初,大连民族大学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当作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课堂,进一步深化与铜仁市的战略合作,选派参与铜仁市“一带双核”建设项目规划团队,食用菌、软枣猕猴桃项目团队等科研团队,聚焦群众企盼和当地需求,扎实开展工作。

  在铜仁市,“一带双核”项目团队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对接,参与完成《铜仁市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和《铜仁市智慧旅游二期建设内容需求清单》,积极推动学校与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签订文创产品研发对口合作协议,同时在学校推动成立铜仁市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基地。

  在玉屏县,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团队与铜仁市民宗委深化合作,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数字化保护项目。该团队先后深入大湾苗寨等30余个村寨,进行数据采集和无人机航拍摄影建模。

  在石阡县,辣椒产业项目团队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完成当地辣椒研究报告;为当地企业义务进行辣椒样品理化指标和品质分析;与贵州石阡和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

  在万山区,食用菌、软枣猕猴桃项目团队多次深入企业、种植户,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在梵净山,基因库调查团队多次深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研,并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共建产学研基地协议。

  今年,大连民族大学与铜仁市政府达成“十四五”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把油茶产业继续作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帮扶等合作领域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加快推进油茶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立足油茶产业长远发展,推动油茶团队帮扶协助向纵深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按照大连民族大学党委的要求,联络员们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乡村振兴、为群众办实事有效融合,沉下身子摸实情、破解问题开新局,把科研写在黔东大地上,用心用情架起了农民与科技的桥梁。

  把田间地头当作实践课堂

  “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玉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和20万干部群众,分外感激大连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超过22万亩,投产面积达15.4万亩,年产油茶鲜果1.6万吨,产值达2亿元,成为玉屏人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这些成绩是大连民族大学对玉屏倾情帮扶结对下的累累硕果。”

  这是玉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写给大连民族大学的感谢信。信里再次提到了已成为玉屏人民致富增收主导产业之一的油茶产业,以及一直奋斗在油茶一线的阮成江教授团队。

  这些年,阮成江带领团队,选育出9个适宜在铜仁市大面积推广的油茶良种;培育出“民玉2号”“民玉3号”两个油茶良种和新品种,其种仁含油量均在56%以上,亩年产茶油50公斤以上,具有年年结实、年年丰产特性;获发明专利3项,成功将每亩油茶经济效益提高3500元,为服务百姓增收、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国家民委、贵州省和铜仁市的大力支持下,阮成江教授带领的油茶团队持续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搭建油茶研究平台,先后与贵州省林科院等单位共同获批组建了贵州省油茶工程技术中心、铜仁市油茶技术研究中心。今年,武陵山油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阮成江教授受邀担任武陵山油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团队加快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工作站硬件建设工作基本完成。

  在科研创新方面,阮成江团队继续攻坚发力,开展了油茶全基因组测序及高海拔优良无性系选育工作,初步筛选出适应于海拔1000米以上种植的优良家系5个;建立了油茶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建立了4000平方米组培苗生产车间,200亩组培苗育苗基地;培育民玉2号、民玉3号油茶苗218万株;建立高标准油茶基地2.5万亩。

  “下一步,团队全体成员将继续协同攻克一系列油茶产业技术难题,把学党史、办实事、解难题、促工作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实践,作为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阮成江说。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支支奔波的团队、一条条帮扶举措、一项项落地项目……正催生新的希望,演绎新的故事。“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将持续加强科研团队帮扶,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机结合,助力贵州铜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赵铸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