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视觉形象增强民族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宗教网 闵天怡 发布日期:2021-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艺术人类学坚持田野考察,面向中国社会实践,从实求知、研以致用,通过研究中国本土艺术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日前,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安徽财经大学主办、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等单位协办的“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为主题,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科前沿,跨学科、多角度探讨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构与民族认同,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国艺术人类学具有多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整合的特点,立足田野的工作方法和面向中国社会实践的研究视角,其历史与理论研究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教授方李莉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旨在建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通过对“非遗”保护、手工艺复兴和艺术乡建等实践的研究,尤其通过对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研究,加强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认知及理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的民族民间视觉文化共享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南京农业大教授学季中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民族民间的视觉文化遗产直接模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与视觉记忆,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特殊意义。

  多民族艺术交融是推动中华艺术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云南大学教授李世武指出,多民族艺术交融为中华艺术提供了丰厚养料,在情感、审美的深层次交流中,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经历了从“族群—地域—定点”向“民族—区域—多点”转型和“走廊”连通“板块”的学术历程,以“历史音乐文化走廊”连通不同“区域音乐文化板块”形成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分层一体格局”,这一研究过程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提供了现实参照。

  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认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的现实论据

  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认同,阐释了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指出,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被视为符号系统,在视觉形象研究探索中,应更多地关注形象化的文化符号与力求指向的意义或者意念心像的关系,探讨体现在各种媒介中的形象化文化符号与人们力求体认的意念心像是否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张娜认为,大运河在当代经历着载入史册的形象重构,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以视觉形象构建国家认同的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需要借助与历史记忆或者文化想象相吻合的媒介发挥作用。东南大学教授甘锋以“职贡图”为媒介,反映了中国古代四夷前来朝贡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跨民族、跨文化艺术传播效果的有力佐证,并通过图像的“视觉性”和“图画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思想内涵,拓展与深化了图像学、传播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从“视而可识”以象形描摹物象、传通、寓意三个关联递进的层面,阐释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刑莉认为,草原民族的审美观照是以草原和牲畜为本源,体现在丰富的岩画创作、民间工艺和服饰图案中,体现在多样的民间礼仪和民间节日中。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指出,在考古学领域,古器物及图像是中华文明史考据的重要实证依据;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器物及图像则是“以图证史”的重要研究对象。

  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呈现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共性特征。东南大学教授张彤基于衣、食、住、行、工、兵、礼、境、象九大数据类型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数据库的建构,借助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展示了湘鄂川渝黔等地特定民族特定要素类型的视觉特点、特定要素类型多民族的视觉共享交集以及各要素类型之间视觉共性特征的识别过程, 形成了该地区色彩谱系、形态特征、情境印象、象征图案四个维度的具有集体记忆和共同认同的视觉共性成果,在多元数据结构中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崔文河通过研究河西走廊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空间,认为多民族共同居住的人居景观形象构成了增强民族认同的视觉表征,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与艺术民族志: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的方法途径

  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载体,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色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馆藏民族文物为例,对藏、维吾尔、赫哲等民族文物的类型、功能、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民族文物不仅要注意族属,还要重视各支系的文化制度,进行文物搜集工作的同时需要对其来源、族属、结构、用途、制作、使用方法、流传情况和文化内涵作详尽记录,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研究者提供宝贵资料。东南大学教授孟凡行从南京云锦当代传承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理论研究角度,发现依据传统手工艺要素特点营造审美空间,助使当代人获得连续、完整的审美经验,实现传统和当代的连接,在充盈当代人精神空间的同时能够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同时借助传承过程所涵育的新的人文生态,促进形成基于共享性审美体验的文化共同体。

  民俗文化是视觉形象研究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构建需要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廷信从傩文化的源起、变迁及传承等方面,分析了傩文化的“活化石”价值、自身生存策略以及所含的民众智慧。中南大学教授谢旭斌指出,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形式,是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库。通过对农俗文化的挖掘和农俗形象的呈现,丰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研究维度。

  艺术民族志从田野的角度提供了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研究方法。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巴胜超提出艺术民族志写作的“四种文本”,为民族地区视觉形象的田野工作提供文本交织互动的可行范式,进而全面、完整地还原研究对象的文化世界。东南大学副教授程万里将花窗视为研究中国式居住的程式符号和装饰体系,建立起具有多重价值的文化传承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欣认为,艺术民族志为非遗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田野作业方法和方法论体系。其对于非遗项目与民俗过程进行整体观察和记录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要素的采集途径之一。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本次研讨会就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中的理论、历史、呈现、传播等学术话题,从多个维度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现实论据和方法途径,有助于通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