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保护湿地,在我国总体战略部署中占有重要位置。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保护好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间接减排功能,对减缓温室效应、抑制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集中、分布最广的区域。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民族八省区湿地面积合计2636.61万公顷,约占我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4类自然湿地面积合计2533.23万公顷。
根据测算,民族地区自然湿地每年固碳量为1.15亿吨(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年固碳量分别为1.62吨/公顷、0.71吨/公顷、0.66吨/公顷、1.55吨/公顷)。需要强调的是,泥炭沼泽湿地中存储了大量的碳。我国泥炭储量达47亿吨,其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储存的泥炭高达19亿吨,占全国泥炭储量的40%以上。
保护好湿地资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民族地区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在实现“双碳”目标中体现担当、作出贡献。
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政策。立足湿地资源禀赋、区位比较优势,用活用足国家保护湿地的政策,制定并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规章办法。坚持全面保护,突出功能定位,完善湿地保护分级管理体系,实行湿地名录动态管理。合理划定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将湿地保护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指标,建立湿地破坏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湿地保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多渠道投入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
要加快构建科学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湿地生态资源禀赋、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湿地周边群众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水平、湿地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能力、区域湿地生态补偿的迫切程度等,构建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同时,建立基于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客观赋权法为基础的系数,动态调整完善评估体系,保证湿地生态补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要探索推进碳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深挖民族地区湿地碳汇经济价值,推广应用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区开展生态系统碳汇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寻求政策、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持。扎实做好湿地碳汇市场、碳汇金融等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以及碳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核查等工作。注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的人才队伍,为民族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简介:胡运禄,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明善,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