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文学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侧记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本报见习记者 文静 发布日期:2022-07-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7月16日至21日,2022年“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举行。本次培训班由中国作协主办,新疆文联协办,中国作协创联部和新疆作协承办,来自全国的70余名各民族作家、文学爱好者参加培训。

  培训期间,《新疆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新疆文联名誉主席刘宾等专家、作家应邀授课,围绕以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共性、文学创作的技术性问题等内容进行多场讲座,各族学员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等形式,总结学习收获,分享创作心得。

  找准文学坐标 以使命担当书写中国精神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文学润疆”培训班是中国作家协会在文学界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一次重要举措。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开班式上表示,举办培训班的初衷,就是要进一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作家,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以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昂扬姿态,倾情投入到文学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中。“期待各族作家牢牢把握文学创作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征,把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深刻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文学作品。”

  新疆文化富饶、风光秀美,一直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宝地。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勉励各族作家:找准文学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至上,彰显文学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与时俱进,提升文学价值。

  在首场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学的关系》上,刘宾溯源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各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体多样的见证,文学创作要发挥濡染和润化的功能。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纲,各民族文学的创作、研究和传播也都应当聚焦在这个总纲上面。各族作家要把握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和升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达斡尔族作家苏莉是此次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她表示向往新疆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1763年,东北的一支达斡尔部队,携着家眷骑着马、驾着木制大轱辘车,从我的故乡莫里达瓦出发,来到新疆执行卫国戍边的任务。他们徒步行军一年多,最后抵达伊犁,和新疆的各族同胞汇聚到了一起。”在培训班的交流发言上,她感慨道,“正如刘宾老师所言,我们各族作家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

  牢记“国之大者” 以人民立场铸就时代品格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古往今来,文学创作总是与时代、与人民有着血肉联系。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是文学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在“文学润疆”培训班上,几位授课老师都强调这一办法的重要性,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方法性的指导。

  新疆作协名誉主席阿拉提·阿斯木以作家路遥、陈忠实为例,提出文学创作要直面现实生活,反映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崭新面貌。“我们要将生动的中国故事落实成好作品,以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为自我要求。”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新时代召唤着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与美学意蕴,记录各族人民的生活、梦想与奋斗。”《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结合办刊工作、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以及体制、机制的优势,阐述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坚守什么,如何创新创造。

  石一宁表示,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课题和新的期待,各族作家要牢记“国之大者”,要关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他以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一带一路”三大题材为例,强调各地域、各民族作家要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以百花齐放的主题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他进而又强调,“重大题材、主旋律作品,尤其要追求文学品质和艺术水准。”

  辽宁省作协主席滕贞甫提出小说创作上的道法自然,他认为各族作家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学的方式打捞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他也表示,“创作的高度与扎根的深度呈正向关系,作家要贯通地气、透视生活,用心提纯生活中的历史文化记忆。”

  学员杨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作协副主席,也是一名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镇来到新疆、扎根新疆的苗族作家。“来到新疆兵团3年多,从记者到成为一名作家,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用情地记录真实的新疆,以文学为媒,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幸福生活。”杨蕾欣喜地告诉记者,她明年将出版新书《帕米尔雄鹰》,这次培训激励她持久地书写新疆。

  文学工作需要热忱,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坐着轮椅、乘7个多小时火车来到伊宁参加培训的李世军,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芳草湖农场的一名小学教师。写作30余年来,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各族群众质朴却动人的生活故事。“每位作家都承担着引领下一代的责任,写作曾让我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我希望写出给人以力量和希望的作品。这次培训更让业余写作的我坚定了文学创作方向。”他笃定地说。

  砥砺创新创造 以文学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代中国文学创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破法而不悖法”,才能迈向新的文艺高峰。

  《人民文学》副主编、“70后”作家徐则臣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他的讲座《文学,民族的和世界的》视野开阔,以“民族”和“世界”为关键词分享个人写作经历和思考。“我们的时代是所有人共同建构的,因而我们要读同时代人的作品;我们还要读全世界的好作品,它们可以帮助作家建立认知世界的坐标。”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到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徐则臣旁征博引,鼓舞各族作者与时俱进,拓宽文学道路,以自然、率性、庄重的姿态写出有辨识度、内涵丰富的好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徐则臣认为,口耳相传的传统让中华文化有着不竭的生命力,英雄史诗《玛纳斯》就是代表。“面对丰厚的中华文化,各族作家要深入挖掘,找到其中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文学元素,结合我们广阔的、火热的时代,书写中国文学中精彩的一章。”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学员之一、宁夏西海固的东乡族作家了一容擅长为传统主题赋予创作新意。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风的变化,二是内涵的深入。“写出有思想深度、有哲学高度的作品,应该被更多作家所追求。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更需要刻苦的实践,久久为功。”

  学员魏红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副主席,她说:“ 兵团精神连接着兵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我们兵团作家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用手中的笔续写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的崭新篇章,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的兵团故事。”学员丁锐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的一名网络文学作家,“当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希望今后能通过网络小说展现新疆的历史文化,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新疆、喜爱新疆。”他说。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在培训班总结会上,学员们纷纷表示要用手中之笔,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期待新时代文学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令全世界瞩目!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