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文化建设之路,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方法,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体推进,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各地因地制宜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以人民为抒写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深入地走进群众生活、面向社会公众,成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载体。同时,新闻媒体宣传、社会各界参与、专业机构展演与民间文艺团体协同联动,更好地适应人民提升文化生活品质的新期待,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全力破解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制约性难题,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和受益群体,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改进基层文化服务方式、关心人民群众反馈反响。
不断丰富文化供给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图书馆、文化馆(站)、社区(农牧区)活动室、网络学习资源等覆盖城乡,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体活动中心等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常需求。各级文化部门统筹协调,以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文化与科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方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有感染力度的文化供给文化服务,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深层次挖掘和弘扬,在新时代焕发出光彩、释放出活力。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骑兵》、敦煌研究院虚实融合的“飞天”专题游览线路等文化产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红色主题影视作品《长津湖》《功勋》《万里归途》等,激发起各族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
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编辑: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