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保护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保护人类固有的尊严而产生的人权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人权法的产生是人权保护国际化的结果,而人权保护国际化主要是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后逐渐完成的,主要包括各种条约和习惯法以及各种宣言、准则、决议等。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等。
人权本身不是国际法创设的,国际法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尊重和保护有关权利或促进其更好地实现。人权保护主要并且最终是由一国在其主权下通过国内法来实现的。
在国际人权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加强调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而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说,所谓人权主要是指思想、意见、表达、宗教信仰、言论、和平结社等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的自由权。但是,人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必须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不得将一国的政治模式或者价值观念强加给别国,不得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鲜明宣示了救国救民、争取人权的主张。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例如,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利,我国针对反恐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先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使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法网更加严密。
我国法律有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定义清晰而明确。《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借鉴和吸收了国际相关规定,内容更详细、更明确,与国际通行标准一致,并从方法和实质两个方面对极端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界定。
我国坚持反恐、去极端化不与特定地域、民族、宗教挂钩。《反恐怖主义法》规定,“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应当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一方面大力倡导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尊重和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障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促进宗教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依法打击恐怖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哪个人、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一视同仁,依法予以惩处,最大限度地消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影响。
积极开展国际人权斗争
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不能脱离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空谈人权。要把握战略主动,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最大限度凝聚国际人权共识,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策划的人权滥诉。
例如,近年来,美西方反华势力反复炒作所谓“新疆问题”,其根本目的仍在于妄图“以疆制华”“以恐遏华”,全方位压制中国发展,维持美西方国际霸权。对此,首先,既应当揭露各类涉疆谣言预设的美西方立场、预留的反华势力炮制的事实与证据,也应当呼吁国际社会尊重各国反恐与去极端化的国别差异,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重视发达国家既存人权问题,调查美西方既存人权问题。其次,应及时批驳不实内容,以正视听,主动展示新疆反恐、去极端化取得的成就,坚持依法打击恐怖活动。第三,应健全反制裁法律框架,细化反制裁核心概念,完善反制裁阻断机制,防范衍生风险。
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权斗争,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一要说得及时。美西方对华舆论攻势此起彼伏,涉华议题层出不穷,若不及时回应,就会导致“他塑”的刻板印象。我们必须及时回应,讲清楚“中国不是怎样的”。二要说得主动。国际话语权博弈讲求先发制人。必须打破“造谣—辟谣”的恶性循环,主动出击。要把握舆论主动权,展开积极建构,主动释明“中国是怎样的”。三要说得生动。国际话语权博弈归根结底还是人心的争夺,为取得良好的话语成效,既需注重媒介多元,亦需关注受众需求。应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多模态特质,以更为多元的渠道、更为丰富的载体,以故事替代说教,用事实化解猜疑,向世界准确传递“中国要怎样”。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