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张蕊 发布日期:2022-12-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迈上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目前,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有114个在民族地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用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

  赋能经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奔小康给民族地区带来历史性变化,为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动数字化赋能经济现代化。

  一方面,数字技术连通物理边界,打破城乡分界与区域壁垒,促进更多商品要素在网络平台流通,推动民族地区广大乡村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科技传播手段乘着移动交互的东风,利用数字媒体的自身传播特点与自媒体内容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等要素有机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现代化提供信息技术助力。同时,网络社会联通了民族地区乡村与外部世界,现代化发展观念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帮助人们打开视野,追求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022年新疆农业机械博览会为现代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落地新疆提供平台,图为工作人员为与会者介绍翻犁机。新华社发

  赋能文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对于民族地区乡村而言,文化承载着重要的教化功能,特别是在凝聚人心上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加快数字化乡村文化建设,解决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等问题。

  一方面,要建好新时代主流数字阵地,巩固全媒体矩阵建设成果,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信息渠道建设,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另一方面,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等。此外,随着数字文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数智媒体搭载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推出自媒体产品提供了网络空间,要用好网络平台,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

  赋能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充分利用数智媒体,建设数字化治理空间,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一方面,网络空间从技术逻辑上建构双向通达的信息流通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信息生产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管理留痕,有助于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让基层治理需求可见、过程可见、结果可见。完善乡村社会治理,要将地方实际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结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团结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要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