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边境腹地互动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李莹 张倩 发布日期:2022-12-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内连八省区,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组成部分、“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发挥着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加大内蒙古对外开放力度,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推动边境口岸、边境地区城镇与腹地城市互动发展,促进要素流动,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边境地区发展。边境地区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内蒙古边境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多层级间联动性较低,边境口岸与边境城镇、中心城市之间联系较弱。区域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导致边境地区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对外开放程度整体偏低,区位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要通过构建边腹互动发展格局,加强腹地对边境地区的支持和带动,整合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商品充分流动。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补性流通,推动口岸由传统的过货通关职能向边境贸易、后方加工等复合型职能转变,促进边境口岸城镇向产业发展多元化、城镇职能综合化转变,进而推动边境口岸由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带动边境地区补短板、强弱项,为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全域开放平台。内蒙古边境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拥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为内蒙古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将沿边地区开放平台与腹地各类功能区连接,通过物流带动贸易、贸易带动加工制造业,实现口岸与腹地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边境通过与腹地相互协作,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生产流通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既要推进与沿海、内陆省份协同发展,也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毗邻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尤其在矿产资源、能源、轻工业产品、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形成供需关系,有利于双方贸易关系发展。要以边境口岸为枢纽,对接国际市场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以腹地作为口岸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外贸出口商品的货源地,全面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加深与毗邻省区和国内重点区域联系,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沿海港口和自治区沿边口岸陆海联运通道,形成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连接亚欧大陆和我国广大腹地双向辐射的开放格局。如,以满洲里口岸为核心的内蒙古东部口岸,要进一步加强与东北经济区的开放合作;以二连浩特口岸为核心的内蒙古中部口岸,要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以甘其毛都口岸为核心的内蒙古西部口岸,要主动对接和服务“呼包银榆经济区”,加快向北和向西开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与重点省区中欧班列始发地对接,推动中欧班列增量扩容,拓展双向货源组织渠道,提高去程本地货物占比,鼓励回程货物落地加工,通过整合、优化口岸功能和腹地资源,建立共商机制,明确重点产业,找准侧重分工,完善共建设施,制定共享制度,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内蒙古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边境和腹地联动发展,能够使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融入国内大市场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腹地经济是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口岸建设、口岸经济发展都受腹地货源结构、货流规模等区域内部市场需求的制约。口岸输入的货物需要腹地市场消化,口岸输出的货物直接来源于腹地产出,要促进二者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区域资源和市场共享。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