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物|穿越时空的铜鼓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卡丽娜 发布日期:2023-0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名  称:十二芒太阳纹扁耳遵义型铜鼓

  年  代:唐代

  类  别:乐舞器具

  体  量:鼓面直径65.6厘米,高34.6厘米

  收藏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青铜铸,鼓面圆,鼓胸圆凸,胸腰际收缩和腰足间转折都很明显,胸部有大弧度扁平双对耳,鼓面边缘有豁口。鼓面有十二芒太阳纹、九晕纹、乳钉纹等浮雕图案,鼓身饰有云雷纹,纹饰简洁。太阳纹代表太阳神,寓意为太阳及其万丈光芒照耀着世间万物繁荣昌盛;连续的云卷纹和回旋纹互相转换、交错来形成“云雷纹”,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代表雷神、云神、水神、河神,表达了人们对云神和雷神等万物神灵的崇拜与敬畏、祈求万物神灵保佑世间风调雨顺的意愿;乳钉纹,既有星神之意,也有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且因钉谐音“丁”,故而延伸为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寓意。铜鼓及其鼓面的浮雕工艺,充分显示了铜鼓的庄严与尊贵,增加了它驱灾祈福的震慑威力,反映出古人对天地万物的顶礼膜拜。从铜鼓的扁耳和简单条纹的形制特点来看,颇有遵义型铜鼓风格。

  我国是出土古代铜鼓最多的国家,其铸造工艺以及款式和纹饰也最古老,且丰富多彩。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鼓是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出土的四面铜鼓,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7或8世纪的春秋时代。铜鼓的起源地,学界普遍认为当在湘西的麻阳和川南的兴文两地。铜鼓作为古代重器而用于军国大事以召众,神鼓用作祈福纳祥的祀神的乐器和围猎的狩猎工具,必随民族迁徙而流布,也由此将铜鼓从一地传向四方。伴随着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地铸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多元一体的铜鼓。

 


  监制|杨新华

  审核|张铭心 马晓华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编写|卡丽娜

  制作|寇佳羽

 

 

(编辑:刘学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