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乾隆皇帝为何亲自设计金奔巴瓶?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辛宇玲 发布日期:2023-02-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一个金光四射、熠熠夺目的金瓶,上部细颈,圆腹,外撇高圈足,通体刻有莲瓣纹,腹部饰“八吉祥”纹,瓶顶镶嵌有松石、密蜡、珊瑚、青金石等宝石。整体器型看去颇似一个小型佛塔,瓶底为塔底,腹部为半圆形覆钵,颈部为塔刹,口部为华盖。

  华美、灿烂、价值连城……用这些词语来描述这个金瓶都太平庸,这个金瓶从出世伊始就是皇家大手笔,因为它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体现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教事务有效管辖绝对权威,见证了雪域高原的宁静祥和与长治久安。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金奔巴瓶通高35.5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4.5厘米,金质。

 

金瓶掣签制度的由来

 

  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是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蒙古族、藏族、土族等部分群众信奉的宗教。在格鲁派的教义中,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圆寂后“不迷本性”,都要投胎转世,出现“转世灵童”,选定转世灵童大活佛呼毕勒罕(蒙语“转世”的意思)作为继承者,这就是活佛转世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在清前期被西藏宗教上层操控,转世灵童主要是由最有名望的跳神巫师“吹仲”来认定。“吹仲”在各种贿赂下,在跳神中假借神谕,指定的活佛转世灵童大多出自蒙古王公或西藏贵族之家,有的甚至还是“吹仲”家族中人,活佛转世制度舞弊之风肆意猖獗。

  乾隆皇帝意识到“呼毕勒罕既出于一家亲族,不能使人无疑”,转世灵童“妄指之弊”继续发展,必定会影响到西藏的稳定。而廓尔喀兵两次入侵西藏,洗掠扎什伦布寺这一历史事件坚定了乾隆皇帝想革除活佛转世过程中流弊的决心。

  乾隆五十七年(1793),遵照中央政府的指示,福康安会同西藏地方有关人员,制定了旨在完善统治措施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经乾隆皇帝审查批准,作为清政府治理西藏的基本法颁布实施。用金瓶掣签方式确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其他活佛转世灵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次年,乾隆皇帝特别命人制作了金奔巴瓶,命令御前侍卫专人捧带此瓶从北京到拉萨。

  金瓶掣签制度作为清代对于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这一宗教行为最为重要的立法规范,在维系藏传佛教的崇尚地位和确保蒙藏地区的宗教影响力方面作用明显。

 

金瓶掣签的过程

 

  查验:在清朝皇帝任命的摄政活佛或总管扎什伦布寺事务的扎萨克喇嘛主持寻访灵童后,由摄政召集僧俗官员会议,确定三名(或两名、四名)呼毕勒罕候选人,将详细情形向驻藏大臣禀报,请求转奏皇帝批准举行金瓶掣签。在皇帝御批同意后,将确定的呼毕勒罕候选人及其亲属和师傅等接到拉萨,并经驻藏大臣和摄政、各大呼图克图看验,认为确有灵异后,方能举行掣签。

  掣签:掣签之日,驻藏大臣和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驻藏大臣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由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驻藏大臣摇动金瓶,然后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交给在场藏汉官员传阅,然后还要取出未掣中的名签传阅,以示书写及掣出的名签真实无欺。掣签后即派人去呼毕勒罕住处报信祝贺。

  确认: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金瓶掣签的全部程序。经皇帝批准并派大员主持,举行坐床典礼,活佛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继位事务才最后结束。

  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行,

  规范了藏传佛教秩序和仪轨,

  直接确立了中央政府

  对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的最终决定权,

  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宗教事务的管理。

  金奔巴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不仅体现着历代中央政府

  对西藏的有效管辖绝对权威

  更是通过自身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保障了雪域高原的宁静祥和长治久安

  ......

 

  (辛宇玲,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文中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原标题:《乾隆皇帝为何亲自设计这个金瓶?》

  来源|民族文化宫微信公众号

  监制|杨新华

  审核|钟兴奎 们发延 陶颖 鲁艳 张仁明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编辑|王爽

  制作|寇佳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