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 | 让中国历史“因我们的手铲变得有血有肉”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中央民族大学 发布日期:2023-06-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有那么一些人,奔赴边疆地区,无惧风雨、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只为有形有感有效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促进考古成果活化利用,为文化润疆助力续航。

  中央民族大学就活跃着这样一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考古队伍。肖小勇正是这支队伍的领头雁。

▲肖小勇教授带队的中央民族大学莫尔寺考古队在莫尔寺遗址前合影。

躬身田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肖小勇身体力行躬身田野,考古边疆,助力边疆发展、民族融合。他说:“我们考古用的最多的工具就是手铲,手铲不仅刮出了土,更刮出了历史、刮出了文化,中国历史会因我们的手铲变得有血有肉。”

  正如肖小勇所说,考古队的一天是从手铲开始的,每个考古人都奋力在戈壁滩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颜色。这边挖灰坑的队员正小心翼翼地找寻着黑色的边缘,睁大眼睛只为探索灰坑的何去何从;那边刮冲沟的队员也专心致志地清理着沟壑中的灰色,试图理清每一寸时间的去向;另一边,还有一些队员正投入到追踪红色和黄色的踪迹中,用手铲清理出一块又一块土坯砖,还原雄伟佛塔的前世今生。

  直到日落半程,考古队也开始了最后的收尾工作,将一天的发掘情况通过一条条线描绘在米格纸上,无人机也准时起飞,伴着一天中最佳的光线条件,“打卡”每个探方的瞬时美照。“收工了!”随着肖小勇一声洪亮的呼唤,考古队的一天正式画上句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日复一日的坚持,只为让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考古队的工作远不止于考古发掘,文物的初步整理也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工作,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文物从标本袋中取出,一件件编号登记,将破碎的文物残片进行修复保护,最大化还原遗物的原本形态,力图将千年前的盛况重新展现在公众眼前。

▲肖小勇教授指导同学测量遗迹坐标。

▲肖小勇教授在挖掘现场指导学生刮面作业。

扎根边疆

  在肖小勇看来,边疆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成果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从2019年起,莫尔寺考古纳入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也是自2019年开始,肖小勇便带领中央民族大学莫尔寺考古队,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启动了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项目。而这一启动,就是四年,肖小勇和他的团队也在边疆扎下了厚厚的根基。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东北荒漠中,因其形似烟囱所以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莫尔”(烟囱的意思),是我国西部的大型佛寺遗址之一,始建于公元3世纪前后,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寺遗址发掘现场:远处为圆形塔,近处为大佛殿和僧舍建筑基遗址。

  “新疆喀什古称疏勒,是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西域佛教中心之一,对新疆乃至我国的佛教发展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莫尔寺遗址是古疏勒地区典型的地面佛寺遗址,对新疆境内佛教遗存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古工作,厘清新疆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基本面貌,对阐释新疆历史上多宗教并存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田野经历和学术研究,让肖小勇对近年来新疆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切身感受。

  为了探寻莫尔寺遗址原来的模样,四年来,肖小勇和他的团队“风餐露宿”而作、“青灯黄卷”相伴,对遗址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踏查,同时利用电阻法和探地雷达技术对遗址所在台地进行了二维和三维勘探,在两塔之间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四年发掘了3300平方米,清理出方塔的塔基和基台以及6处包括僧房、多室多佛殿、回字形佛殿等6处大型佛教建筑基址,大型佛教建筑群的发现证明莫尔寺遗址原来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除此之外,还出土了陶、石、木、骨、钱币、石膏佛像残片1万余件,初步探明了遗址的范围和总体布局以及各类建筑遗迹的形制结构和性质,喀什绿洲考古发掘最大的独立佛教寺院原本的壮观模样已逐步显现出来。这些成果,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另一方面对新疆地区宗教演变史的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开展、对于服务边疆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科教融合

  近两年,学校把考古学列入“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除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掘外,在民大,还有不少像肖小勇这样的教师,活跃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线,在关键领域承担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学校与7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承担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和其他考古项目百余项。近20名师生参与发掘了浙江宁波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考古成果填补了宁绍平原考古学文化序列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的空白。此外,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2020年至今连续三年在宁夏水洞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学生团队参与宁夏水洞沟遗址发掘。

▲考古文博系老师在教研室进行学术讨论。

  寂寞并快乐着,或许是对考古工作的写照。“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专业优势,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对于未来的考古工作,“肖小勇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监制|杨新华

  统筹|康坤全 刘佳

  责编|刘娴

  审核|董真祎

  作者|王卫平

  制作|胡琪

 

 

(编辑:杨钰涵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