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23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和3款彝绣特色校园卡卡套。东南大学供图
近日,东南大学2023版彝绣主题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每份通知书内附有一个彝族刺绣特色的校园卡卡套,卡套图案分为“马樱花开向东南”“彩云飘扬”“孔雀东南飞”3款,一针一线都由绣娘手工绣制,饱含诚意与祝福。彝绣礼物的背后,是一段持续10年的帮扶故事,是一个高校助力地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活化传承彝绣文化,推动彝绣产业发展
彝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的地方特色手工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绣娘们,靠自身的手艺,将千年指尖技艺不断发扬光大。一件件精美的绣品,展示出绣娘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一直以来,当地绣娘习惯将手工绣品作为务农收入的补充,但因为多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且刺绣水平参差不齐,产业散、小、弱,难以发展壮大。2013年开始,东南大学开启定点帮扶南华县的帮扶之路。自此,东南大学与南华县结下历经十载、跨越千里的特殊情缘。
如何更好让千年彝绣走进现代生活?如何激活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让绣娘们美起来、富起来?如何发挥高校智力优势,精准帮扶南华彝绣产业发展?一系列思考之下,东南大学立足南华特色,深挖彝绣产业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助力南华彝绣特色产业发展。
结合当地彝族刺绣针法多样、绣品种类繁多等特色,东南大学从艺术研发到“科创链”融入产业链,活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千年彝绣出深山。
结合南华彝绣实际,东南大学还积极推出帮扶项目——“让千年彝绣焕发时代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该项目通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实现促进南华彝绣文化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以及为绣娘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
东南大学2023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和3款彝绣特色校园卡卡套。东南大学供图
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全面帮扶的10年坚守
产业是致富的根本,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东南大学彝绣产业帮扶项目以“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培训彝绣人才、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具有南华特色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彝绣人才。“老师老师,您帮我看看这个针头怎么走线?”这是从彝绣技能培训班传来的声音。一直以来,东南大学把培养传承、设计、刺绣、管理、经营人才作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基础,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大力实施彝绣人才培训项目;学校师生深入南华县10个乡镇56个村,培训绣工3400余人次,其中贫困家庭妇女1200余人次,残疾人200余人次,男性“绣娘”100余人次。“彝绣是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学校的帮扶下,通过学习彝绣技艺,更多妇女背着孩子、抱着娃,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南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妇联主席朱必兰表示。东南大学还通过举办“东大杯”南华彝绣技能大赛,帮助绣工申报非遗传承人、刺绣工艺大师等,发现一批优秀彝绣手工能手。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彝绣品牌。东南大学以2014年成立之初年营业额不足10万元的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为抓手,派出专家团队,帮助创新研发设计彝绣产品120余种,极大提升了绣品品质与品牌竞争力;拓展产品市场,牵线工厂与东部地区客商签订每年数百万元订单,并在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通过组织彝绣展,将南华彝绣推介至校友圈,和多家校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22年,南华县彝绣产业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其中,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销售额2000余万元,在册绣工2000余名,成长为南华彝绣的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七彩彝绣”品牌。
拓展就业空间,创新帮扶方案。为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乡村彝绣产业就业空间,东南大学制定“1+N”彝绣车间帮扶方案,以龙头企业为中心,9个车间覆盖南华县辖6镇4乡的大半地区;建立“龙头企业+车间+绣娘+订单”的工作模式,龙头企业将订单分配至各乡镇车间,按照绣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按劳分配,不仅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也保障了绣娘的最大利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东南大学帮助南华县成功申请全国首批残疾人“美丽工坊”,共带动300余名残障人士就业。自幼失聪的绣娘郑贤美就是其中一位,她在参加刺绣技艺培训后,依靠绣工自食其力,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并于2022年第七届云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刺绣项目冠军。现在的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彝绣影响力。东南大学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结合当地火把节、赛装节、左脚舞文化节等传统节日,多平台展示彝绣、宣传彝绣;组织彝绣企业参加“美丽彝州北京行”“美丽彝州上海行”等文化交流活动。今年3月,南华彝绣走出国门,多件刺绣产品在法国举办的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亮相。4月,在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期间,南华彝绣被大会主办方选为西南地区代表,参加全国七大区域潮品发布会,作为3个潮流品牌之一,作大会产品推介。
东南大学2023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校园卡卡套,一针一线都由绣娘手工绣制。东南大学供图
继续以“绣花功夫”写好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东南大学全方位助力南华彝绣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投入彝绣产业帮扶资金700余万元,用于彝绣人才培训、彝绣产品研发、彝绣品牌打造以及彝绣馆、“美丽工坊”等产业设施建设。同时,东南大学调动各类资源,累计帮助南华县引入彝绣订单超过500万元。
7月10日,南华县首届彝绣文化周开幕式暨“至善彝绣馆”开馆仪式举行,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东南大学-南华彝族刺绣研究中心同期举行揭牌仪式;东南大学2023版彝绣主题录取通知书也同时发布。这些行动向社会宣传讲述千年彝绣所展现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是做活彝绣文化传承、保护和宣传“大文章”的有益探索。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