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陇南市成县西狭古栈道,就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河。建于东汉建宁初期的西狭古栈道,位于下辨(今陇南市成县),是古蜀道上“祁山道”的重要通道。镌刻于古道间鱼窍峡摩崖上的《西狭颂》,题记落款为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
我多次造访西狭古栈道。望着峡崖上一孔孔或方或圆的栈痕,耳畔仿佛响起辚辚车声、马队嘶吼和脚夫们的山歌声。位于峡中黄龙潭之上黑黢黢的石刻,刻着经历了1850多年的文字,静观这摩崖上的汉隶,高古之风扑面而来。这千年的栈痕、石刻,讲述着洪荒历史中一条道路的热闹与繁华。
热衷刻石记功的东汉,当时的下辨邑人仇靖,用飞扬的文采、沉劲的笔力,记录了武都郡太守李翕敕吏督修栈道的事迹。
夏天,天旷地幽,鱼窍峡谷、天井山、响水河畔,草木葱茏。我用手机中的形色软件辨识稀奇的花草植物。秋天临近,风开始吹落茂密的苍黄,峡谷中就只剩下不计其数的石头,两谷夹峙的天空之上,飘过一群群五彩千姿的云,山坡和灌木仿佛被镀上金光。我低头走过躬身崖,用谦卑的身心仰望泼墨的悬崖,欢唱的溪流在清风徐徐里淙淙地流淌。
探寻黄龙潭附近的古栈道,透过排列成行的栈道支撑桩遗迹,我的面前仿佛重架起古道的千梁万柱,铺设出一条通途,东去关中,南往巴蜀。
置身峡谷,漫步于修凿在30年前的观览栈道,通览落差有400多米的西狭峡谷,可见的栈道遗址共有7处,分布于3公里长的深峡,自东向西依次为西狭狭口栈道遗址、躬身崖栈道遗址、黄龙潭栈道遗址、保仁寺河坝栈桥遗址、石门栈道遗址、西狭十渡栈道遗址、西狭西口栈道遗址。《西狭颂》碑文中对其来龙去脉,均有记述。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天井山谷中传说有黄龙飞出的潭水之上。《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三颂”都是摩崖石刻,《西狭颂》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石刻高2.2米,宽3.4米,正文阴刻汉隶大字共20行、385字。石刻主要记载了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这方摩崖石刻,书法格局宏阔、方正舒展、雄健潇洒,被誉为汉隶经典,在中国金石学、书法史和交通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多年后再访西狭,《西狭颂》摩崖石刻前,过往的游客和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合影留念、写生。峡谷幽幽,水声琅琅,刻字旁有《五瑞图》:黄龙游跃于潭,树木连理成林,白鹿依沟出没,天空的甘露愈加盛多,成县盆地的嘉禾,沿山沿川结出了沉甸甸的谷穗……
面对《西狭颂》,只见铅黑的石头老如青玉,又滑如磨铁,悬崖把它藏匿于怀,免受太阳的照耀和湍流的冲击。感谢这青苔古道,这摩崖之上漫坡而垂的密林,是繁梢长藤,是像汉隶笔画般蜿蜒波磔的天井山,抵挡住岁月风化,珍藏住这山林野外的石刻。
拾阶而上,我仿佛穿越到东汉与李翕会面,又与仇靖相逢。汉武都太守李翕,为千山鸟飞绝的西狭,为此前本没有路的西狭平夷正曲,使古道可以夜涉。当年的仇靖,一定是李翕信任、器重并赏识的人,也是最早开启了落款、把名字留在文末石尾的人。遗憾的是浩浩荡荡的书法史,只字未提仇靖,宛如一个寂寂无名而被遗忘的人。
除了摩崖石刻《西狭颂》,峡谷中还珍藏着记载继任太守耿勋为民除患造福事迹的《耿勋表》,这方摩崖石刻就像是《西狭颂》的“兄弟”,刻于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四月二十日,全称《汉武都太守耿君表》,但由于向阳而风化受损,字迹没有《西狭颂》那般清晰、丰润。在《西狭颂》摩崖石刻一公里内的南侧崖壁上,留着东汉以后的历代题刻二十多方,比较著名的有汉将题刻、北宋吕蕡题名、吕大忠题记、西狭西口摩崖石刻、李可染题刻等。
身临摩崖,不由得感恩自然的造化。这好山清如洗,野树自在生,季节变换中,古道万木欣荣。堆堆苍石,静卧谷涧,涓涓清溪,奔流石上,站在一帘瀑布前,犹如与走过峡谷栈道上的古人谈心。
回望天梯云栈,数万工匠的汗气犹在淋漓,面朝或方或圆的摩崖栈孔,先人的血汗尚还温热。
仇靖可好?隔着1850多年的时空,我看到你青衣长袍攀崖的身影,听见你挥拓勒校抡锤凿刻的錾响,但你知否,写在山林摩崖的表颂,千古未磨的栈痕,在石头的承载中传承永恒。
如今的成县,走过古道的都是游人。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处处是通途,天南海北,航班起落,铁路穿越,已经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中华腹地的成县,日新月异。清凌凌的辨水依然翻腾着迷人的浪花,李翕、耿勋这些太守辟修的古道,因为仇靖,在公元171年,就书写下最为文雅异彩的颂章,成为涵载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