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翠云廊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冯再光 发布日期:2023-08-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蜀道之险在剑门,而翠云廊与剑门相伴而生,以一种苍莽、沉毅的气质,为古蜀道烙下风流的印记。

  参天古柏,苍苍郁郁,绵延三百余里,翠云廊之称名副其实。穿行古柏道中,老干虬枝,似在诉说岁月沧桑。黄忠柏、张飞柏、隆中柏、剑阁柏,每一种古柏之名,都蕴涵着风流人物及其跌宕起伏的故事……

  翠云廊以今天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内的剑州古城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布,南至阆中,北至昭化,西至梓潼。它跨涧越壑,翻山越岭,盘旋于古蜀道上。

  剑门山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宜柏木生长。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古时,官道两旁广植行道树,主要功能在于计里程。而后,历代都有在蜀道两旁植柏的传统,当柏树越来越茂密,就形成一道雄奇风景,计里程的功能退居其次。当地有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六次,其中尤以宋、明两朝种植规模为盛。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宋仁宗批准了这个奏请,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相度施行”。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剑阁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李公”是指明正德乙亥年(1515年)提任的剑州知州李璧。清同治年间《剑州志》也有“古柏数万株,为璧所植”的记载。

  历代官府还对古柏保护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唐会要》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七月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敕令:“诸系官山林,辄采伐者,杖八十。”

  明代,剑州知州李璧一条“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即便权贵修建亭台楼阁时,也不敢乱动古柏一枝一叶。自明代正德年间起,剑阁县还有了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州官植树护路被纳入政绩考核。

  清代乾隆时期,每棵古柏上都悬挂有“官”字木牌,光绪初年,又对每株古柏进行了编号。

  1941年,四川省政府电令剑阁县政府“对古柏进行清理、登记、编号、悬挂木牌,列册备查,以备县长交接”。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树,并持续加强保护,才让古蜀道上形成了以古柏为主、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历史上,写过剑门的诗人不少,如唐代的李白、杜甫、李商隐,元代的王冕,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汪元量……而清代初期剑州知州乔钵写的一首诗,让翠云廊正式得名,其诗云: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

  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想教人妒。

  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此诗令人感叹蜀道之难,但吟诵诗句,有与古人同游而赏蜀道景色之感,随之为诗人将此段蜀道谓之“翠云廊”而拍案叫绝。

  走进今日之翠云廊,林外夏日炎炎,古道凉风习习、蝉鸣阵阵。姿态各异的古柏散布道旁,或挺拔入云、或蜿蜒虬劲,其中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古柏历经2000余年风雨而存活下来,除当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保护传统。

  树是有灵的,何况是千年古柏。大山是山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对树的崇拜与生俱来,遗风余泽,浸透到了山里人的骨子里。蜀地山民珍爱山水、惜花护树的品质显露无遗。

  说到翠云廊古蜀道,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先民的智慧,这便是独特的“火焚水激法”。古代工匠用原始的工具开山凿壁之前,要把山石烧得滚烫,继而泼水,急骤冷缩的山石因此裂缝,变得容易被凿击,坚硬的岩石就是被此方法征服。路径逐渐铺开,天梯石栈生成,一条惊世的蜀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开拓中越来越长……先民拓路的勇气,源于不甘与外界的疏离。改变封闭的环境,拓宽生存空间的渴望,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这一大手笔的挥就,可说是中华先民的潇洒风流。

  在漫长的岁月里,翠云廊见证了巴蜀大地上的历史变迁。无数的官吏、将士、商贾、文人行进在古蜀道上,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民舍、石碑、关口、城池、诗歌和人物故事,也因此留在了蜀道旁、古柏下、石缝间。一株已有1600年高龄古柏极为奇特,其树根紧裹于两块斑驳的汉砖上,走近细看,古柏之形可谓仙风道骨;汉砖之上,东汉时期流行的“人”字形几何图纹和太阳图纹依稀可见。古树与汉砖相拥相生,不离不弃,它们穿过悠悠岁月,仿佛向人们倾诉往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在沿袭古制保护古柏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力度,当地民众植树护林也是蔚然成风。

  如今,随着一条条高铁和高速公路建成,蜀道已不再难。在翠云廊青石板上漫步沉吟的,更多是怀着对古蜀道仰慕之情的游客。放眼观之,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已经开始,翠云廊“二代柏树”正平添新绿……

  古蜀道上的金戈铁马早已消逝,而古柏依然翠羽绰约,它们等待千年,化为今朝风流。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