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在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道鲁广社区热闹上演,来自各民族的小朋友们欢聚一起开展趣味竞赛,共享清凉乐趣。这是鲁广社区助推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鲁广社区位于光谷商圈,辖区面积0.19平方公里,居民2329户,常住人口6789人。近年来,针对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服务管理力度加大的实际情况,社区突出“语言安家、品牌汇聚”特色,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融,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鲁广经验”。通过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鲁广社区获评了2021年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包容多元、尊重差异,以语言相通促进情感互融
抓好课堂教学,跨越语言鸿沟。鲁广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少数民族经商人员较多,其中约有55%的少数民族同胞不通汉语、沟通不便,容易因误解产生矛盾。针对这一实际,社区聚焦民族团结工作,积极争取各方资源,于2018年4月开设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引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雪莲花志愿队,坚持开展培训。前后近200名学员汉语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市少数民族普通话大赛上,一名学员获得二等奖。优秀学员玉苏普在培训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史学习教育期间,社区还邀请和田市党史宣讲团、城管、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宣讲党史,增强爱国情怀。
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扩大覆盖面,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开通云上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雪莲花志愿者协作开设“莲莲课堂”普通话培训,43名志愿者提供普通话教学服务,97名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学习。除了在汉学员可以参加培训,“云上课堂”的开办也惠及即将来汉的少数民族同胞,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莲莲课堂”还在原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聘请专业技能老师授课,增设技能培训课程,支持学员们在积极学习汉语的同时,不断掌握提高技能水平,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抓好法治教育,化解纠纷矛盾。认真开展“四联四送”,即民警联系培训点送法治课、统战民宗干部联系培训点送民族宗教政策、社区干部联系新疆籍同胞结联谊对子送温暖、志愿者教师联系培训点送语言培训服务。近年来,各职能部门上门授课、解答难题20余次。学员们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学习期间未发生一起与当地群众纠纷事件。
硬件支撑,不断完善基础配置。国家通用语言班自开办以来,一直使用社区一楼的活动室作为教室。为了改善学习环境,社区将一站式服务大厅腾出作为教室,今年社区又出资将教室外墙粉刷、教室内部进行整修,增设了展板和宣传栏,升级学习环境、浓厚学习氛围。
软件整合,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全面实行“网格化”服务,建立一张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服务清单,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网格力量,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指导、矛盾处理、法律咨询、学生托管等服务,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浓厚氛围。
交往交融、共享共建,以守望相助构建民族情感共同体
化解难题,巧妙促进民族融合。鲁广社区坚持“三心”工作法,从增强相互间的“认同感”上下功夫。
真心解决问题。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忙于经商无暇照顾小孩的情况,社区开设了“四点半特色课堂”,涵盖了手工制作、红色教育、非遗文化、艺术畅想四大类别。该课程亮点纷呈,注重素质培养,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即将达到学龄的儿童,社区主动帮助指导他们办理手续、顺利就学;社区为务工人员提供办证便民通道,解答子女上学疑难。近年来,解决学员们生活生产困难30多人。
热心组织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向辖区各族居民展示民族文化魅力。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激发大家的爱党爱国热情。近年来,共计开展各类活动32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50人次,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扎根于社区居民群众心中。
诚心赢得友情。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与少数民族同胞结对子,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一位居民因为拆迁,没法继续经营,导致生活非常困难,社区多方协调,为其联系新的经营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为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党员与他们结对帮扶,定期走访看望、心理疏导,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归属感。
交往交融,彰显民族团结成果。鲁广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多元治理为抓手,探索社区发展治理创新路径,推动社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多民族居民的“吉祥幸福和睦家”。
凝聚各族智慧,志愿服务一家亲。社区依托“红石榴”工作站,发动各民族同胞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围绕居民所反映的“急难愁盼”以及社区治理中的各类问题,为社区民生建设建言献策,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成了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的“好帮手”、各族居民群众的“连心桥”。
“校社”有效联动,实践交融一家亲。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鲁广社区联合鲁巷实验小学、中南民族大学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实践交融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