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邮驿悬泉置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汪志 发布日期:2023-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驿使图(壁画)资料图片

  说起敦煌莫高窟,可谓蜚声海内外。然而,在距离敦煌西北64公里,敦煌与瓜州县交界处、安敦公路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有一处始建于汉代并延续使用至唐宋的著名驿站——悬泉置,知晓的人就不多了。

  悬泉置遗址1987年首次被发现,曾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自从在30多年前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被意外唤醒后,它揭开了大汉王朝在当时传递律令、上报军情、接待国宾的秘密,见证了丝绸之路当年的富足和繁华,再现了被湮没的2000多年前的交流历史。

  前不久,我和朋友去了一趟敦煌,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当悬泉置遗址渐行渐近时,2000多年前的历史迎面而来,仿佛一伸手便能触碰到。

  西汉时期,为方便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及时传达政令,西汉除设立河西四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外,又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邮驿设施,而悬泉置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当时,悬泉置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当时编制是“官卒徒御”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还有宫牛和牛车,由悬泉置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1982年,原邮电部发行一张纪念邮票,邮票上的彩绘壁画《驿使图》就出自悬泉置以东300多公里的酒泉市丁家闸壁画墓,画面上,跃马疾驰的信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而笔者手头就有一张中国邮政银行储蓄卡,卡的正面图案也是这幅《驿使图》,这是古代千里河西走廊地区邮驿工作真实而形象的记录。

  悬泉置遗址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为一座方形小城堡。城堡的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东北和西南角均设有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还建有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汉代简牍3.5万余枚,其中有字简牍2.3万余枚,其他遗物3000多件。当年悬泉置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的众多简牍进行研究发现,汉代时,政令的发布及传播已经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化规范体系,从而确保中央政府与边地郡县等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政令畅通。

  悬泉置还是汉朝的官方“招待所”,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等。根据出土的简牍,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驿站曾经接待过于阗国王及其宏大团队,还多次接待处理西域事务顾问、西汉三朝元老长罗侯常惠。汉宣帝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悬泉置啬夫一大早就接到中央信息,长罗侯常惠又一次率领三百多人的庞大使团出访西域乌孙国,途中要在悬泉置短暂留宿,啬夫立马准备。出土册书《元康五年过长罗侯费用簿》记录了悬泉置当时招待长罗侯及其部属的事项及费用。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五言诗,抒写的正是留宿悬泉驿时的心情:“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到了悬泉驿,就远离了长安,山上的烛火映照着贾岛的孤寂和离愁。诗人想举头望月,明月却又被云遮住了,于是便更加思念中原。

  在悬泉置一处倒塌的墙壁上,还发现了一封诏书,那是一篇手抄文书,行文101行,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由太皇太后颁布的诏令。诏令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每个月的不同禁忌和注意事项,比如春天不能捕鱼打猎,夏天不许砍伐树木,秋天禁止开采矿石,冬天严禁挖地搞土木工程等。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现如今的“休渔期”“封山育林”都可视为其历史的传承。

  作为汉朝“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为置”的一处邮驿,此处为何叫悬泉?相传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获胜后,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此山时,人马疲劳不堪,加上天气炎热,没有水喝,纷纷倒在戈壁滩上喘气。周围数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归,李广利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找水。李广利来到南面山中一看,山是秃山,谷是干谷,进山谷不远,迎面悬崖挡住去路,悬崖上不知何时何人写下了三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不由怒火冲天,拍打着山石说:“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行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说罢举剑上前,对滴水石奋力一劈,只见青石抖动,火花四迸;第二剑劈下去,黄风四起;第三剑刺进去, 岩石开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从青石缝中汩汩地涌了出来。三军人马顿时欢腾雀跃,争相痛饮。吃饱喝足,踏上归途。泉水似乎有灵,人多则水深,人少则水浅,总能满足所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刺石成泉”的贰师将军,改泉名为“贰师泉”。还在泉旁建了一座庙,名“贰师庙”,供奉李广利神像。因泉水从山崖上流下,当地人称此为“悬泉”,不久西汉在此设置了驿站,称“悬泉邮”。

  西北戈壁的风沙掩埋了2000多年前的驿站,也掩盖了历史的沧桑与繁华。如今,古老而神秘的悬泉置,静静地沉睡在千里河西走廊西段的戈壁滩上,只有风与这座古老驿站相伴。站在戈壁滩上,仿佛还能看见使团、驿骑踩着黄沙,叩开悬泉置的大门。朔风阵阵,裹挟着歌声、马声、驼铃声,从西域,一路传到长安、传到洛阳……历史宛若有回音。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