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千百年积累、探索,在新时代肩负着新的使命。日前,在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边疆学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中国边疆学构建、新时代边疆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变局与对外开放、推进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等议题。本报摘登部分主旨发言,以飨读者。
目前,经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累计超过3万列,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图为霍尔果斯站准轨场鸟瞰。新华社发
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要把握好几方面关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陈宗荣
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诸多挑战,党和国家对边疆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就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谈一点体会。我体会,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治国与治边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如果边境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边疆地区改革发展稳定,进而传导到我国腹心地带,影响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二是固边与兴边的关系。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固边兴边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确保边境安全稳定、边疆繁荣发展。要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深入推进边境地区军民融合发展,在规划建设水、电、路、讯等民生项目和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动脉时,都要加强军地需求统合,充分考虑各方面需要,做到经济社会和边防建设统筹推进,人民生活和边防实力同步提升。
三是边疆与内地的关系。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很多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极为重要,作用极其重大。但边疆地区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推动发展十分不易。内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采取特殊支持政策,持续吸引人口向边境聚集,大力援助边疆地区全面发展,让边境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意识强起来。
四是国内与国际的关系。边疆地区地处与域外国家接壤的第一线,处于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深受国际政治斗争的冲击和干扰。做好边疆学研究,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大局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始终将边疆研究放到“两个大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布局。要统筹对外斗争和国内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安全和发展基础,既确保边境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又优化管理措施、推动对外开放,把边境地区建设成为拱卫国家的前哨堡垒。
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发展经济是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关键和基础,但鉴于我国边疆民族、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经济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带来长治久安。要深刻认识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把思想政治引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党对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
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相当大一部分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各项工作都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边疆学研究要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要求,要担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全面加强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就一定能开创边疆学研究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中国边疆学界的几点期许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正
岁月匆匆,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到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边疆研究所,学术实践40年弹指一挥,我有幸成为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此,我想提几点期许,与学界同仁共享互勉。
期许之一是不忘初心。爱国主义与求真求实是中国边疆研究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安危,致力边疆研究学科建设是几十年来边疆学人潜心边疆研究的初心。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展边疆治理研究和创立中国边疆学又成了边疆学人新的使命。要立足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实际,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复杂丰富的现象中,梳理和总结出中国边疆研究的一般性、规律性和突出特点,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边疆学是研究中国边疆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问题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学界提出了多种观点,但在众说纷纭中,诸如学科定位、学科内涵、学术体系框架诸多问题,认识差异都有不断加大的趋向。我以为,尽管各种观点理应得到尊重,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探索中,我们不能忽视从中国边疆研究深化到中国边疆学构筑这一命题演进历程的初衷,更不能迷失这一命题的方向。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中国边疆的实际,不能忘记我们致力于中国边疆研究深化的目的,不能忘记我们提出构建中国边疆学是为了国家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学科发展,也就是为了解决中国边疆面临问题的初心,要用中国的理论脚踏实地解决中国边疆问题。
期许之二是勤于探索。中国边疆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特点可归之为: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多样的民族——各自发展基础上的融合;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边疆学需要关注的研究内容,博大精深、广泛复杂。中国边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探索,是边疆学人的职责所在,我想以深化中国边疆治理为中心,择其要者,表述如下思考:
其一,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命题,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核心内容,边疆学人要深切领会和阐释。我们要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以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行深入阐释和研究。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重点应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意识”的内涵与作用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怎样“铸牢”的对策性研究。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边疆治理与实践的系统资料收集和研究。
其二,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两大历史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当代中国人历史认知的基点。两大历史遗产的形成,及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以及我们统一多民族中国疆域形成、发展、奠定及其历程和规律的研究,可以由点到面展开,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其三,最重要的是中国边疆学理论的探研。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与阐论,一定要防止边疆概念泛化倾向,千万不要忘了“中国”两字,不要脱离中国的实际,不要偏离了中国边疆学是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的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这一大前提。
期许之三是责任担当。中国边疆学者对中国边疆学的发展与深化承载着历史担当,负有学科发展建设者、边疆治理咨询者、学术研究推动者的历史责任。一是作为专职研究人员,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并力争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具备可延伸的潜力,能够发挥以史为鉴的社会作用。二是应使自己的研究领域“通于一片(中国边疆),精于一点(某一边疆地区)”,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边疆地区研究的领军者。三是应使自己成为既长于基础研究,又善于应用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倡导依托历史、直面现实、着眼未来,其本意也即在于此。四是应努力在研究实践中培养掌握“四会”的能力,即会研究、会写作、会讲课、会组织科研。若能如此,必然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化。
中国边疆学研究持续深化,需要学人扎实的研究、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如老子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边疆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中已破土而出,必将成为中国学林中的参天大树而展现于世。
明“大势”、知“全局”,推动中国边疆学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边疆学人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认真思考应该建设怎样的中国边疆学、如何加快建设中国边疆学。在此,我想谈几点体会。
第一,建设中国边疆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是边疆研究鲜明的学术品格。历经长期积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边疆研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边疆学建设注入更加强大的动能。
边疆研究领域已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表明,边疆研究不再是脱离边疆实际的宽泛式研究,不再是边疆历史和现实相互脱节的片面性研究,不再是停留在细枝末节的碎片化研究,传统的边疆史研究正在向中国边疆学转型。在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持续介入下,边疆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学术取向。它所带来的重要成果,就是对边疆认识的体系化和对边疆经验学理化整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学术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促使中国边疆学朝着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知识体系的方向阔步前行。
第二,牢牢把握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历史机遇。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边疆治理的诸多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历史实践基础。历经百余年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团结、稳定、富强、美丽的新边疆,创造了边疆治理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开创了边疆社会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这些边疆巨变构成建设中国边疆学的当代实践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时代制高点,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直面边疆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以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不仅贯通了中国边疆学理论思辨的时空主线,而且凸显出建设中国边疆学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性。
中国边疆学建设正处于最好的时期,如何把握这一重要机遇期?我认为,一要明“大势”,二要知“全局”。所谓“大势”,就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知识体系为魂,以建立中国特色的边疆学“三大体系”为本,边疆研究向复合型学科加速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所谓“全局”,就是边疆地区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具有的地位更加特殊、意义更加重大,边疆治理只能也必须寓于国家治理全局中加以考察。可以说,“大势”和“全局”既关乎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内涵,也关乎中国边疆学建设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只有明“大势”、知“全局”,才能使中国边疆学建设行得正、走得远,才能形成科学解释边疆历史、服务边疆现实的价值体系和学科体系。
第三,始终坚守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基本原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学科,中国边疆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深化中国边疆学建设中,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这是中国边疆学走向未来的根本和关键,是建设中国边疆学的鲜明底色和显著特征。在指导思想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彻底,清晰而响亮地发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正声。
二是中国边疆学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建构一个学科,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根基,而中国边疆学的理论根基即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要从历史深处研究阐释边疆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研究阐释历朝历代边疆治理的思想根源、本质属性和盛衰流变;要透过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我们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边疆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揭示边疆历史本源、探索边疆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边疆学建设须臾不可偏离的中心任务。没有科学的理论思辨,就可能迷失在文献资料的细节枝蔓中,就无法认清边疆的本质、无法得出边疆的经验、无法揭示边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的理论思辨,要求我们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我们展开有立场、有观点、有情怀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和原创性研究,要求我们通过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对话和交融,走出中国边疆学高质量建设和发展之路。
四是紧扣时代脉搏和实践要求,是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边疆研究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从我国边疆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只有锲而不舍地围绕边疆地区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中国边疆学建设的主题主线。脱离了时代,中国边疆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远离了实践,中国边疆学就失去了活力。从边疆历史的深厚积淀中,提炼边疆治乱兴衰的思想精髓,总结历代治边理政的经验教训,探寻边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根铸魂,这是中国边疆学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所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