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冷凉资源,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王娟 发布日期:2023-09-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族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保护好绿水青山,对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掘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找到现代科技与地方资源的结合点,建立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掘“新资源”

  在传统认知中,对“资源”的认识通常局限于那些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民族地区蕴藏着大量这类自然资源,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是要发掘这些地方的“新资源”。

  所谓“新资源”,是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没有被充分利用,但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可以挖掘使用的资源类型。例如,水力、风力、太阳能等都属于这类资源。在前工业时代,湍急的河流、凛冽的寒风、暴烈的阳光,不仅很难转化为可供生产生活使用的能源,而且往往不利于生产和交通,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但是,随着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这些原来的“负资源”转变为“正资源”。这种在新技术条件下逐渐获得资源意义的地方性禀赋,就是实现绿色发展所需要发掘的“新资源”。

  当然,并非所有的“新资源”都是绿色的。因此,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要发现和发掘“新资源”,还需要对这些地方性资源的类型、品质予以判断和甄别,发现具有绿色发展潜质的“新资源”。冷凉资源,就是在新技术条件下逐渐获得资源意义的地方性禀赋。

  我国北部、西北、西南的许多地区,因纬度高或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尤其是夏季气温较低。在通常情况下,在气候冷凉地区发展生产所消耗的能源较温热地区大,因此,这些地区无论是发展传统农业,还是发展现代工业,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自然的冷凉气候逐渐成为一种资源,能够在一些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发展避暑旅游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冬季的北方与夏季的南方,都有一些地区会有较长时间的极端天气,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借助取暖或降温设备,身体会极不舒适。因此,早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避寒、避暑形式,如冬日泡温泉,夏日入山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避寒避暑类旅游形式,尤其是避寒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北方地区的居民在冬季前往南方温暖地区旅游甚至居留数月,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催生了酒店、民宿、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对而言,气候炎热地区的居民在夏季前往北方或西部气候凉爽地区旅游度假的形式,则较为单一。目前,这类避暑旅游主要表现为省内的“周末游”,例如成都平原的居民在夏季前往凉山、甘孜、阿坝等地旅游甚至短居。总体而言,尽管夏季旅游人口规模很大,民族地区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旅游目的多以观光为主,停留较长时间的疗养、度假型旅游较少,且其中离退休人口比例较小,这与冬季避寒旅游的长距离、大规模、长居留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差别既与气候炎热地区居民的外出意愿有关,也与气候凉爽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有关。在很多拥有这类气候条件的地区,夏日避暑疗养还未被视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类型,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水平上发展程度较低。

  拥有较好气候条件的民族地区,要在已经发展起来的风光旅游、民俗旅游的基础上,将夏日避暑疗养作为重点发展项目,营造良好的度假环境,既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为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开辟新通道。

  发展冷凉作物产业

  在传统农业条件下,许多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因无霜期短、积温不足,只能种植一些抗寒的旱地杂粮作物,产量和产值都较低,农业收入有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带动了农业结构性升级。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所占比例降低,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的作物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一变化被学者称为“隐性的农业革命”。

  这项“隐性的农业革命”不仅发生在水热条件优越的东部农业发达地区,也发生在西部农业欠发达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各级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和农业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西部地区尝试在夏季种植菜心、西兰花、菜花等冷凉型蔬菜,并取得成功。这类蔬菜之所以被称为“冷凉型蔬菜”,是由于适宜生长的气温较低,当气温超过25℃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害,因此,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这类蔬菜都是在冬春季节种植,至夏季就会出现所谓的“伏缺”。而一些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夏季的水热条件,恰好与低海拔、低纬度地区的冬春季节相近,适宜在夏季种植这类蔬菜,并可以形成市场错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川西高原、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夏季蔬菜的重要产区。在夏季蔬菜市场上,来自西部地区的冷凉型蔬菜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例如,宁夏的菜心、甘肃的菜花、川西高原的莴笋等。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大量就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冷凉型蔬菜不仅在季节上填补了南方蔬菜的“伏缺”,还具有另一项优势。由于气候寒凉,这些地区的病虫害远低于平原地区,因此,农药使用量较少,发展生态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更为优越。

  下一阶段,条件适宜的民族地区应进一步开发冷凉作物,除已经初具规模的蔬菜产业外,应继续探索冷凉型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同时,需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并致力于在各个环节提高作物种植的生态标准,包含节水技术、生物肥料、育种育苗等,为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拓宽道路。

  建设数据存储中心

  数字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云存储业务的发展,使得数据存储中心与交通设施、网络通讯一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大型数据存储中心不仅占地规模大,而且对供电、冷却系统的要求很高,在选址上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针对这一需求,一些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干冷、多风、日照强烈的气候特点,就成为一项重要资源。首先,干冷、清新的空气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天然冷源。将自然冷风通过风阀引入数据中心,在机房内流动,这样形成的新风自然冷却系统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其次,高海拔地区风力强劲、日照强烈的特点,也有利于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供电系统,从而为大型数据存储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目前,利用自然的冷凉资源建设数据存储中心的实践,已经在许多地区展开。例如,贵州除了具有冷凉的气候条件外,山区尤其是山洞的屏蔽作用也为保障数据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这些通常被认为不利于现代产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反而成为高科技产业中一项重要的资源。

  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在河北省张北县建成的浸没式液冷服务机群和风冷服务机群,全年约350天可利用水侧自然冷却,约320天可利用新风自然冷却,冷却系统的能源消耗降低59%。

  冷凉资源在建设大型数据存储中心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为民族地区拓展绿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新产业空间布局的改善提供了条件。

  冷凉资源是一种“新资源”,它在新产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形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地区适宜的产业类型并不相同。如何利用这种“新资源”,找到最适合本地的绿色产业,需要政府和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