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带一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齐聚北京,共同回顾合作进展、总结合作经验,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民族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要乘势而上,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发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滴灌”作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早在10年前,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和平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意在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重申构建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文明交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交往形成的友好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身就是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提出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结果带给中国对外合作理念的最好启迪。
“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实现的“五通”,“通”的既是基础设施和看得见的经济元素,更是人文元素,反映了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时候,特别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大家同在一个“地球村”,应当做好邻居,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一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我们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为邻为友的相处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尤其弥足珍贵。因为一个完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参与这个市场,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相结合,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奔跑的中华民族,正是如此真诚宽厚、坦坦荡荡地立足世界、处事待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作用,发挥独特优势,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实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智库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要凝聚集体智慧,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真正发挥中国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与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接受度。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机构一道,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突出国际视角看中国,让国际社会多听到“中国声音”。
展现“丝路明珠”新活力
宁夏大学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陈育宁
宁夏是“丝路明珠”。据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商队与西域就有了贸易往来,商队行进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今宁夏固原市,至今甘肃武威市,再沿河西走廊、西域,抵达中亚,其线路与丝绸之路的走向完全相同。
丝绸之路形成后,其北路沿泾水至固原,再至武威,进入河西走廊。这条路线在今宁夏境内有近200公里,平坦易行,是秦汉时期由长安到河西的主要通道。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使节、客商、僧侣来往中原者络绎不绝,高平镇(今固原市原州区)一直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1983年,在固原市原州区南郊发掘的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精美的手工艺品鎏金银壶和完整的凸钉玻璃碗。1981年在原州城雷祖庙的北魏墓葬中,出土一具彩绘漆棺和一枚波斯银币。公元5世纪至7世纪,伊朗萨珊王朝的商队在从地中海到中亚、印度和中国的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萨珊王朝的精美手工艺品、玻璃制品、银币及有中亚地区特点的绘画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固原地区。
历经沧桑的丝绸之路,有过繁荣,也有过衰落,但割不断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给予丝绸之路顽强的生命力。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把沿线的中国和中亚、欧洲各民族紧紧联系起来。最近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绽放出新的活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宁夏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就在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已举办三届的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升级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至今年9月,中阿博览会已举办了六届。10年间,中阿博览会已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
中阿博览会走过的10年,也是宁夏积极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10年。据统计,这一时期共有112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家中外企业、超过40万客商参加中阿博览会,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1200多个,涉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中阿经贸合作成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阿博览会的有力推动下,宁夏作为内陆地区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谋划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落实措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定路径和目标,更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要“走出去”寻求合作、拓展天地,还要“请进来”吸引投资、共谋发展。要持续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措施、提升便企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广西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卞成林
近年来,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建连接“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局面、探索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围绕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的“八项行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依托边境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资源禀赋,推动边境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发挥好抵边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建立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同时,整合研究机构及专家力量,加大与东盟国家相关地缘优势、经贸产业、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跟踪研究,找准跨境合作创新痛点。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互补优势,全方位开展跨境务实合作,制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集群、区域级文化交流平台等战略合作规划,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二是强化有机衔接,实现协调发展。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叠加优势,挖掘地区发展潜力,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进而实现边境地区全方位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规划、产业、政策等有机衔接,探索边境地区产业与多平台利益共享的联动发展模式,建设边境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边境地区产业“量”的持续增加和“质”的实质提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重点建立健全城乡政策资源、公共服务、人力资本、信息数据等要素有效流动治理体系。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重点推进边境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业、文娱健身等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边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要推进精准化环境治理,深入开展边境地区村容村貌大整治,改善边民生活环境,引导边民在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造边境地区“生态+”产业模式,丰富生态消费增长极,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效益。完善生态治理机制,分类、分层、分区深化边境地区生态补偿、交易等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与广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治理机制。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跨境营商、交流环境。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拓展边境贸易和民间交往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试点对外开放的先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贸互动。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廉洁、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孙慧
特别是近年来,新疆加快互联互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功能日趋完善,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能力不断增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能源大通道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在经贸合作方面,加快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霍尔果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用好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在产业合作方面,加快推进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实施,加快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产业配套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国家银行联合体、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机制建设,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本币结算业务落地;在人文交流方面,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积极发挥上合组织大学等教育机构作用,着力办好中国—中亚峰会等系列活动。
新征程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政策沟通与协调。要继续加强与中亚、欧洲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等。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要加大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跨境光缆、通信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口岸建设管理与合作机制建设。四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高质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提供金融支撑。五是加强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
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丽君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提到了四个关键词“初心”“成果”“经验”“行动”,这也是奔向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关键词。
坚守初心,携手同行。习近平主席指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合作理念,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民族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要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区位、资源、文化、市场等方面优势,争做向西开放、沿边开发开放的主力军。
从无到有,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指出,“1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聚焦全球性重点问题,创新多边合作机制,并通过建立经济金融、人文外交、科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平台,推进具体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民族地区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构筑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促进了民族地区产能合作、产业发展,拓展了其参与世界经济合作的新方式,推进了反贫困目标的实现。
成绩弥足珍贵,经验值得总结。习近平主席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过去10年的经验主要包括: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10年来,民族地区重点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政策对接,构建新的合作体制机制,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开放、安全的外部政策环境;加强民心沟通,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新的突破,找寻新的发展潜力,使“一带一路”倡议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和民心沟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翠)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