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要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
教育机制和顶层设计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各地各领域进行顶层设计,对学习的总体安排、方式、时长、内容依据等提供指导,又需要把握好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如由谁来承担教育主体责任,如何主导教育运行过程、提高受教育者参与度、测评学习效果等。要加强总体设计,科学制定、统筹推进教育规划。要加强分类指导,把握好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区分。
教育对象全员化、分层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是全体中华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工作。在如此之广的范围开展教育,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如,面向社会大众,要加强情感教育,通过故事化、常识化的内容和方法,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小学生,要兼顾知识教育和理论教育,注重提高其理性认识;在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理论教育和政策宣讲。
教育内容丰富化、立体化。一方面,要加强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此外,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视角,多点切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教育手段多样化。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理性和感情涵化相结合,开展讨论、互动、实地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提升教育实效。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体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唐蕃古道上流传着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茶马古道上留存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这些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要摆事实、讲道理,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各项事业发展成就鼓舞人。要用好新媒体等平台,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
(作者单位:王萌,中南民族大学;马惠兰,北方民族大学)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