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运用考古发现书写好中华民族史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霍巍 发布日期:2023-1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要写好中国史,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故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如同涓涓溪流汇成滔滔江河一样,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各族儿女的开拓进取、辛勤创造。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发展逻辑、内在结构。而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书写,都需要考古学助力。

  从时间纵轴上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多是通过考古发现被认知的。在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生存在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类,就创造了具有鲜明东方特点的旧石器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交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中华远古先民在采集食物、驯化动物、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其后各个历史时期,有很多族群活跃在中华大地上,他们之中有的青史留名,更多的却湮没在历史中。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存,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片断,也可以从一个长时段观察到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从地域横轴上看,考古学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宏伟图谱。从最初的长江、黄河流域,逐步发展到华南、西南、东北等大江南北,文献记载中的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民族系统和考古学文化的三大区系类型体系暗相吻合。从万邦林立的小邦小国,逐步汇聚为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市,进一步发展成为以黄河流域华夏文明为中心的古国,进入到夏商周三代文明,经历春秋战国时代“夷夏相交”,到秦汉“大一统”“夷夏相融”,基本定格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初期格局。自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更加宽广的地域之上,越来越多的文献记载所称的“四夷”融入以中华文明为底色的中国版图之内。中华民族以“混合华夷”的恢宏气度,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内部格局;中华文明以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提供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实体范例。

  我们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深厚的历史讲正确、讲清楚,讲明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讲明白各民族交融汇聚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要实现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突破过去重视单一民族史书写的传统,更加重视对中华民族整体历史的书写、对传世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利用、对作为实物史料的考古出土资料的充分运用,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用客观史实和考古实证书写好中华民族史,建立起新时代中华民族史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