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谢茂松 发布日期:2023-11-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没有断裂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连续性,有中华文明传统所讲的大道在其中。这个“道”或者说是“道统”,既是自处之道,也是与别人相处之道,是追求“可大可久之道”。因此,我们要用文明史的大历史纵深与整全视野,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历史证明,互惠共赢才能够持久,才是可大可久之道。互惠共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共建“一带一路”背后的底层逻辑、文明原理与哲学思维是什么。《论语》讲“忠恕之道”。什么叫“恕”?恕者,如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就是如心。什么叫“忠”?忠者,中心、尽己也。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办好自己的事,自己发展好之后,才有能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并带动他们共同发展。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中国力所能及的,这就是中华文明传统所讲的“中道”。共建“一带一路”基于彼此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周易》所讲的“利者,义之和也”。什么叫“利”?就是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不是一方利益最大化,而是双方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利益才是可长久的,这样的义利观才是正确的义利观。

  两千多年前,秦朝在北方修长城,长城内外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在南方打通五岭,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意味着向海洋发展的开始。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唐宋元时期,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一体发展。元朝打通欧亚大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此后,西方主导了全球化的步伐。今天,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这是陆海一体的全球化,需要回溯两千多年前从秦朝开始的、同时在北方和南方经略统筹陆海的战略思维,进而深刻认识文明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针对过去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秩序,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有曾经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共同历史记忆,中国经验对于这些国家的启示既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或者说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中国经验首先是在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不干涉别国内政。在经济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搞好基础建设(包括新基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这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有为与市场的有效相结合。政府要抓好教育,组织民众,激发民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中国具有身处亚欧大陆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中国还要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区域经济枢纽辐射周边国家发展的作用,比如新疆自贸试验区对于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广西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大通道对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现代化同样也要植根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样也要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