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以浙江义乌为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追随共建“一带一路”脚步,十年间,超过6000趟“义新欧”(义乌—新疆—马德里)中欧班列往来驰骋,累计运送货物超过50万标箱,有效助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也大大增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商贸往来,从而把不同国家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实现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源泉。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些年,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加快,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很明显。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重,防范重大风险隐患,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倡导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总之,民族地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
新疆霍尔果斯站准轨场鸟瞰(2023年9月6日摄)。新华社发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