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墩社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东北郊、喀拉墩河边,成立于1985年。“哈尔墩”,维吾尔语意为“黑土地”,寓意肥沃与珍贵。近年来,哈尔墩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情感共鸣五个维度,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互嵌式社区积累了有益经验。
哈尔墩社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期。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之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大兴屯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作为一座军城,不仅有绿营兵驻扎,随迁而来的家眷也在周边地区开荒种地。随着屯垦的发展,塔城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城市商业随之发展起来。清同治年间,以游牧为生的几个哈萨克族部落迁入塔城地区,集中分布在城南、东北和东部的草原地带。到19世纪中叶,塔城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相对完备,形成了农业、牧业、商业互为支撑的格局,人口结构也趋于多样,形成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共居的格局。不过,一直到20世纪初,哈尔墩居民仍以从周边地区迁来的维吾尔族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婚姻、工作、务工经商、投靠亲友等原因,哈尔墩人口结构朝着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发展。以哈尔墩社区三道巷、二道巷为例,过去这里主要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的区域,后来各族居民陆续迁入,形成了现在的共居格局。
近年来,哈尔墩社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以文化润疆工程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空间共聚。目前,哈尔墩社区有常住人口1500多户、3800多人,包括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达斡尔、锡伯等14个民族,社区居住格局实现了向多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的转变。
文化共享。哈尔墩社区打造“文化墙”“连心廊”“民族团结大舞台”“邻里节百家宴”活动等特色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春节,还是巴斯克节、古尔邦节,居民的餐桌上不仅有汉族的水饺、俄罗斯族的面包、维吾尔族的馕,还有哈萨克族的奶制品、塔塔尔族的糕点、回族的粉汤等各种传统美食。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环境,增进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今年5月,哈尔墩社区举行“邻里节百家宴”活动,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 新华社发
情感共鸣。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大,哈尔墩社区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社区充分发挥身边的榜样力量,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开展民族团结好巷道、好楼栋、好小区、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团结友爱、共同奋进的浓厚氛围。如今,社区族际通婚现象较为普遍,通婚家庭有460多户,超过社区总户数的30%。
社会共治。哈尔墩社区立足社情特点,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步骤。整合各类资源,努力实现“服务功能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在办公面积上做“减法”,将社区办公区域整合为办事办公服务区、休闲活动+警社村联动区、民族团结区、文化润疆区四个区域,理顺和简化办事流程;在为民服务功能上做“加法”,在社区党支部带领下,打造社区民族之家,成立居民说事厅,增设乒乓球室、棋牌室、舞蹈室、民情茶馆等活动功能室,扩大居民活动空间,切实做到社区阵地为民建、为民用、为民兴。
经济共融。哈尔墩社区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旅游”发展模式,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开办特色“农家乐”、民宿、夜市小广场等,带动居民灵活创业就业,共享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