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凌经球 发布日期:2024-01-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要落实规划、扎实推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广西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从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关联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三农”领域的内在要求,其目标指向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看,一方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能够促进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因此,广西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系统谋划好广西的中长期规划。做好这项工作,要抓住三个重点:首先,要摸实摸透区情农情。这是做好规划的前提基础。要组织力量对广西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摸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差距及其深层次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规划。其次,要充分发动基层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承担。规划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把制定规划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更有效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广西区情的突出特点是部分行政村的村民居住分散,乡村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这就需要在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上下功夫。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方方面面。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促进组织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又要加大乡村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乡村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既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又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移风易俗力度,培育现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广大农民的精气神。其中,产业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着力解决好“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如何支持”等问题。“做什么”是指选择什么产业的问题。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具有乡土特色的优势资源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广西丰富的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发展农文旅融合、康养等新业态,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谁来做”指的是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的问题。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使分散经营的农户融入现代化大市场,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要依托“互联网+”,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引入乡村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如何支持”方面,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制定出台差别化支持政策,有效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