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高校不仅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机构,要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发挥专长,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重要抓手,发挥学科优势、发掘文化潜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弘扬革命文化,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所,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在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贯通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统一中,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以文化育、以教兴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教育力量。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于学术研讨、文明对话,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发展,为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创新活力。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奋进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