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是一个以制作民族乐器而远近闻名的“乐器村”。该村制造乐器的历史长达300余年,村内设有龟兹文化乐器展览馆,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称。2008年,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村340多户居民中,有100多户参与制作民间乐器,主要有27类、50余种,基本涵盖维吾尔族所有传统乐器。村内现有各级非遗传承人5人,其中1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新和县加大对加依村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开发力度,引入资金,打造“天籁加依”非遗传承中心,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和县加强与对口援疆城市合作,扶持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示范户、民族乐器专业合作社、乐器制作工厂,解决了当地5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2022年,加依村嘉音乐器农民合作社通过订单销售、代理代销、网络直播等形式,实现销售额600余万元。
在加依村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在制作乐器。 来源:新和县人民政府网站
笔者深入加依村调研发现,发展非遗产业提振乡村经济、传承非遗技艺赓续文化基因、培育非遗人才激活乡村动力、坚持绿色理念改善乡村环境、聚合基层力量筑牢组织基础,是当地依托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发展非遗产业,提振乡村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代传承的文化资产,其经济价值不容忽视,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是加依村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加依村非遗乐器制作合作社、乐器制作工厂,是连接非遗、村民和市场的生产实体。注重非遗产品的生产实践,是加依村发展乡村非遗产业的突破口。在产业发展方面,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紧跟市场需求,注重创新研发,盘活非遗资源,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变,使非遗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创新乐器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合作社、工厂等,不断提高生产效能,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拓展非遗产品销售渠道,线下与线上并行,打开销售市场,进而培育富有当地特色的“非遗+”经济发展模式。在助农增收方面,加依村非遗乐器制作示范户、合作社、工厂内设有多种就业岗位,突出在原材料、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发挥辐射作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传承非遗技艺,赓续文化基因。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形成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方面,加依村发展乐器制作产业,使技艺拥有者可以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并吸引各地群众前来学习技能,扩大非遗传承队伍,实现了非遗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依村创新“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展演”等模式,既促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又改善了群众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认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培育非遗人才,激活乡村动力。长期以来,加依村面临人才外流,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发展受阻。对此,加依村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建设合作社、景区、工厂等,一方面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带领村民从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使村民吃上“乐器饭”;另一方面发挥非遗品牌效应,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返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建设,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坚持绿色理念,改善乡村环境。加依村乐器制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采用低碳环保的手工制作方法,向外界传递低碳环保理念,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新和县还将非遗与多种业态结合起来,发展乡村非遗体验等旅游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聚合基层力量,筑牢组织基础。加依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共同参加技能培训与生产劳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氛围。开展“非遗节日一台戏”活动,组织民间艺人成立演艺队,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非遗技艺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变,是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加大非遗产品推介力度。文创产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应当积极创新非遗产品技艺与工艺,推进非遗产品在影视、动漫、音乐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吸引流量,扩大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走向世界的非遗品牌。
培养人才。一方面,用好本土人才,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引导他们参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其进修培训、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以非遗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要引导各族群众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非遗产业发展中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