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在牧民的毡房前巡回开庭,庭长赛尔克·努合马尔(中)和同事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资料图
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发生在“温馨毡房调解室”的一个故事。
原告于某与被告哈德别克是多年好友。2022年,于某将150只羊委托给哈德别克代养,双方签订了代养合同。合同到期后,哈德别克不愿意还羊。于某多次沟通无果,只好把老朋友诉到法庭。通过了解情况,因为老于一直未付清代养费,所以双方产生了争议。做好功课后,我们把他们请进了“温馨毡房调解室”。
一进门,哈德别克惊讶地说:“哦哟,这是法庭吗?这与我们的房子一样嘛!”我赶紧接着说:“还有奶茶呢!来来,请坐,我们边喝奶茶边说。”三言两语,哈德别克对立的态度缓和了很多。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解法律知识、合同约束效力;另一方面也劝慰他们珍惜多年的友谊。最终,双方都做出让步,这对老朋友握手言和。
哈德别克笑着对我说:“赛法官,我咋觉得法庭的奶茶比我家的还好喝,把我心里的疙瘩都融化了!”我笑着说:“没有奶茶过不了的坎呀!”通过“一壶奶茶”这样的调解方式,我们每年诉前化解200多起纠纷。
近年来,我们法庭结合地域特色,先后创立了“马背法庭”“毡房法庭”“车载法庭”“背包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体现了“小案子大道理,小法庭大作为”,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空间上近了,群众少跑路;时间上快了,办案更高效。我们不断优化办案手段,利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技术提升办案工作效率,人民群众可以更快地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2021年3月,在上级法院的帮助下,我们法庭在全国首创了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多语种互译软件,很快投入使用并沿用至今。
我清晰地记得,2021年12月28日,我们开展的“法庭开放日”,新疆高级人民法院邀请了住新疆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法官代表来法庭参观调研。我们现场演示了互译软件的工作流程,引得大家连连称赞。一名退休法官激动地说:“以前遇到双语案件,法官光翻译一个判决书,都要用两三天,今天8秒就完成了工作,真让我大开眼界。时代进步了,咱们的工作更高效了!”互译软件节约了司法资源,依法保障了各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参与诉讼的基本权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速度与温度。
做法官快30年了,每次案结事了,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法庭工作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是我最满足的时刻。时代在变,司法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作者系新疆乌鲁木齐县人民法院永丰渠人民法庭庭长,本文为作者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新疆人权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理论研讨会暨故事分享会上的发言)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